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中外名人传记百部-巴顿》 作者:外名人传记百部编委会【完结】 目  录 第一章  西点军校的骄子……………………001 第二章  美国陆军第一号 “剑术大师”……………………011 第三章  美军第一坦克兵……………………019 第四章  高擎“火炬”的罗伯特………………………036 第五章  灯红酒绿摩洛哥……………………047 第六章  突尼斯再露锋芒……………………064 第七章  扬威西西里…………………………078 第八章  诺曼底登陆…………………………098 第九章  兵围塞纳河…………………………111 第十章  最后的战斗…………………………119 第十一章  遭车祸将星殒落…………………133 第一章 军校的骄子西点 公元1885年11月11日,小乔治史密斯巴顿降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雷克维尼亚德。他就是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叱咤风云、威名显赫的“热血与豪胆”将军。 小巴顿自幼就十分看重家族的军人血统,并引以为自豪。一些热衷于二战历史著述的传记作家也有此看法,认为巴顿的军人世家,对于他酷爱军事职业,促成其辉煌的军旅生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确乎如此,在巴顿的祖辈之中,不乏优秀的军人。据说,巴顿的祖籍是苏格兰人。有史可查的巴顿家族18世纪的第一位美国祖先名叫罗伯特巴顿,他最早从原籍移居到弗吉尼亚殖民地,早年曾当过土地契约工。这位祖先以其诙谐幽默的个性和风度翩翩的仪表结识了富家小姐安妮戈登摩塞,并终于成为摩塞家庭的乘龙快婿。值得罗伯特巴顿庆幸的,不仅仅是摩塞家中的财富,更由于休摩塞本人的显赫的声名。这位岳丈老人曾是乔治华盛顿的至交,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担任过大陆军准将,作战勇敢,后来在普林斯顿战役中不幸阵亡。这位休摩塞将军,一 直是小巴顿心目中仰慕的精神偶像。 当然,要真正追溯巴顿将军的军人血统,理当从他的祖父乔治史密斯巴顿说起。他出生于1831年,21岁那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当时,正是美国南北战争打得难分难解的动荡时代。小巴顿的祖父是一个极其顽固的守旧派,他激烈地反对废奴运动,组织了一支号称“卡拉哈来福枪队”的志愿兵部队,加入南部同盟军,抵抗北部的革命军队和方兴未艾的奴隶解放战争。他先后担任过步兵连长、骑兵团团长、上校。1864年9月,在第三次温切斯特战役中阵亡。 祖父的几个兄弟也都是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毕业生,全都参加了南部同盟军。而且,其他几名表兄弟也全是这支军队的军人。祖先们的过去令小巴顿异常崇敬,把他们当作自己“行动的楷模,前进的灯塔”。他是从军人的角度来评判自己的祖先的,并不带有什么政治的色彩,他认为他们个个勇敢坚毅、不愧是出色的军人,是勇敢和荣誉的化身。在小巴顿年幼的心灵里,时常感觉到先辈们伫立在遥远的高处,审视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曾写道 :“我家族的祖先一直在催我奋进。如果我稍有迟疑,我就可能玷污我的血统。” 小巴顿的父亲乔治史密斯巴顿,虽然不是职业军人,但中学毕业后,曾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 并担任过高年级的学员副官。军校毕业后,一度留校充任法语教官。1878年,脱离军界,在洛杉矶“格拉塞尔史密斯和切普曼公司”法律事务所当律师。1884年,当选为地方检察官。正值风华正茂之际,他娶了当地富豪本杰明威尔逊的三女儿鲁思威尔逊为妻。 小巴顿的外公本杰明戴维斯威尔逊早年是一个拓荒者,经过多年的艰巨创业,终于成为洛杉矶的首富,还当选过洛杉矶第一任市长,有权有势。 小巴顿的童年时光大多是在外公秀丽而广阔的牧场渡过的。 牧场座落于洛杉矶市郊东北12英里处,翠绿的圣盖布里尔山遥遥在望,低缓的平原水草丰茂,风景宜人。小巴顿和年幼的妹妹尼塔经常在父亲的陪伴下,在草地里尽兴玩耍。他们有时钓鱼,有时划船。而小巴顿最感兴趣的是做军事游戏。他挥舞着父亲为他削制的木剑,高喊着冲锋的口号,俨然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勇敢战士。父亲还教他们骑马、射击、构筑堡垒。这是巴顿平生最早接受的军事训练。虽然是非正规而十分幼稚的,但对小巴顿却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他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巴顿还津津有味地回忆这段童年的经历,他说:“尼塔扮成少校,我则当一名列兵。我还以为列兵比少校官大呢 !” 巴顿12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入斯蒂芬卡特克拉克私立学校读书。由于先天患有“阅读失常症”,巴顿学习比较吃力,但在父母及家人的加倍爱抚和鼓励之下,他异常刻苦,终于顺利完成学业,并且逐渐养成了坚韧顽强的良好品质。 在学校期间,巴顿对历史课表现出超常的浓厚兴趣。这首先得益于父亲早先给他讲述过大量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为他诵读过许多经典的历史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历史伟人的人格和业绩,使小巴顿无限迷恋和钦羡,常常为之激动得夜不能寐。 巴顿如饥似渴地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军事题材的各类史诗,如《 荷马史诗》中的《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色诺芬的《远征记》等。 从大量历史著述中,巴顿了解了军事史,了解了许多震撼人心的战争故事,尤其是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在巴顿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又一个人生楷模。他崇拜汉尼拔、恺撒、拿破仑……,把他们看成驾驭战争,改变历史、改变人类命运的英雄。 巴顿开始向往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军人,他自认为具有军人血统,而且具有军事方面的天赋。17岁那年,他中学毕业了,准备报考闻名遐尔的西点军校,立志当一名职业军官。 西点军校,建立于1802年,全称为美国陆军军 官学校。 校址位于纽约市以北50英里处的哈得逊河西岸,是一个军事上的战略要点,故俗称西点军校。该校培养目标是陆军初级军官,以训练严格著称,并以造就出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闻名于世。 西点军校对生员素质要求颇为苛严,必需要有相当地位的官方人士推荐,方能入学。按照规定,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有权推荐30名,国会参议员、众议员和特区代表每人有权推荐1名。可以想见,他们在推荐人选时,必定得慎重考虑,不会盲目行事的。 巴顿的父母深知儿子的远大志向,也看出他是一个可以造就的军人材料,于是千方百计帮助巴顿如愿以偿。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一位推荐人。父亲找到了加里福尼亚州的共和党参议员托马斯巴德,申述了种种理由,恳请其提名巴顿。得到的答复是,必须参加竞争考试,择优推荐。 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巴顿的父亲决定先送巴顿到其它军校预习一年,打牢基础,然后争取进入西点军校。为此,巴顿于1903年9月来到了世代就读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巴顿身着军校制服,怀着美好的将军梦,默念着父亲的叮咛 :“首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其次才是学好文化课,”走向军旅人生的第一站。 在军校,巴顿时时处处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军容风纪和各种规章制度,做到令行禁止、教养一致。不久,便被评为内务整洁、着装规范和军姿优美的学员标兵。 与此同时,巴顿集中全副精力刻苦钻研军事知识和各门文化基础课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取得长足进步,与同期学员相比,他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均已名列前茅。 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锻炼的收获,为巴顿进入西点军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竞争条件。 机会终于来了。托马斯巴德参议员发出通知说,遴选西点军校学员的考试,定于1904年1月在洛杉矶举行。 巴顿以出色的考试成绩证明,他是12名竞争者中的佼佼者,成为巴德决定推荐的唯一人选。 巴顿简直欣喜若狂,全家人也都高兴万分。父亲在来信中写道 :“……一个人在世界上最强烈渴望做的……便是最适合于他做的事。……你身上具备优秀军人的血统,要正直、勇敢、整洁,那么你将得到应有的报答。” 离入学尚有半年,巴顿打算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锻炼提高自己。他发奋学习,刻苦锻炼,更加坚定了献身军事事业的职业理想。 1904年6月,巴顿中辍了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学习生活,怀着更高的追求,兴致勃勃地来到梦寐以求的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果然名不虚传。这里不仅院园优雅洁净,作风纪律更是严谨规整,充满着正规的军事化气氛。在教育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方面,比其他一般军事院校明显地高出一筹。 巴顿的勃勃雄心,在入学不久就受到严峻的考验。在文化基础课方面,他缺乏扎实的基础,学习非常吃力,成绩落在同学们的后头。学习上的困难令巴顿烦燥不安,惶惑的阴影一度笼罩心实。他开始幽怨甚至诅咒自己是“一个平凡、懒惰、愚笨而又雄心勃勃的幻想家。” 他深深感到,这样下去,前途无望,将无颜以对列祖列宗,会玷污家族的血统和荣誉。 年轻的巴顿常常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他对自己的成功期望值相当高,这是一种有益的自信心的表现,但一旦碰到某些困难,又显得非常脆弱。现在巴顿就陷入了这种困境。 巴顿只看重军事科目,尤其偏爱队列训练和战术理论。战术系的教员们对巴顿在战术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十分赞赏,认为他具有超平常人的军事天赋和才智,是全系最杰出的人才。 对于队列训练的爱好,巴顿更是达到痴迷的程度。 他认为队列训练最能体现军人的气质,培养军人良好的军姿和顽强的意志。 根据训练计划的安排,队列训练是在每周六进行一次,可巴顿在星期天下午就苦练下一周的课目内容。因此,他的队列动作漂亮利落,堪为表率。名列全班第二,出尽了风头。 遗憾的是,巴顿的数学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尽管好友戈塞尔斯劝他挤出队列训练的时间攻攻数学,但巴顿置之不理。 为此,巴顿终于尝到了苦头,在第一学年结束时,校方决定让他留级,他原来预想在学年末当上下士学员的计划破灭了。 挫折,也许并不一定就只能是坏事,只要理智地认识并战胜它。巴顿在父亲的鼓励和诱导下,迅速地调整了情绪,重振旗鼓,从头做起。 整整一个暑期,在家庭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巴顿系统地温习并掌握了全部功课内容,他在日记中告诫自己 :“始终不渝地竭尽全力。” 新的学习生活又开始了。巴顿似乎变得成熟了许多,他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脚踏实地地去争取自己希望获得的成功和荣誉。 他为自己预设了军校期间期望的三个奋斗目标:在队列训练中夺冠;到四年级时升为学员副官;在田 径运动项目上打破学校纪录,达到A级运动员标准。 到二年级时,巴顿开始在各个方面崭露头角,成为全校十分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首先在运动场上一显身手。绿茵场上不愧是一名冲锋陷阵的勇士,跨栏比赛敏捷迅速。 令人欣喜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各科成绩均取得优良成绩。学年末,他被任命为年级的第二下士学员,负责带领一年级的一个连队。 作为学员连队的小头目,巴顿显示了指挥员应有的负责精神和管理才能。他对新学员严格要求,对他们的违纪行为铁面无私、绝不姑息。当然,他更注重严于律己,以良好的自身形象为他们作出表率。 巴顿为自己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和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满头金发的北欧人,身体高大匀称,风度潇洒,举止端庄,是年轻领导人的完美典型。” 高高的个子,端庄的举止,合体的军装和整洁的内务。从外表到内涵,他都是一个标准的军人。他的仪表、举止、言谈与众不同,他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完全的投入,所有这些在他的学员生活中,都引人注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奋不辍、潜心投入、性格坚强,使巴顿获得巨大成功。他的奋斗目标一个个全部实现。 队列训练成绩名列榜首; 刷新了几项田径项目纪录, 四年级时被任命为学员副官。 学员副官是全体学员的头,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巴顿为此春风得意、心花怒放。无论在阅兵和训练中,他都保持着一种昂扬的激情和勃发的姿态,俨然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1909年6月,巴顿学业期满,各门课程都取得满意的成绩,而且是步枪、手枪的特级射手,剑术和骑术在与校也是绝对一流的。 巴顿对军人职业一直孜孜以求,达到痴迷的程度。他在给恋人阿特丽丝的一封信中,曾说到,之所以热衷军旅生涯,是因为珍惜传统、喜欢刺激和渴望荣誉,“如果你拿走了这三种东西,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章  美国陆军第一号“剑术大师” 临近毕业的巴顿踌躇满志,雄姿英发,急切地渴望效命沙场。 此时,他却为选择兵种颇费思量。 火炮被称为“战争之神 ”,具有无坚不摧的威猛形象,炮兵是令人称羡的。但巴顿认为炮兵离短兵相接的前线距离太远,不能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既缺少刺激,又无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巴顿首先排除了炮兵。 巴顿也考虑过步兵。可以说,任何时代,任何战争都不能没有步兵。步兵的勇敢精神和立功晋业的机会,与巴顿的志趣是很契合的。 但是,巴顿最终把深情的目光投向了骑兵。巴顿自幼就崇尚“骑士”精神。他觉得骑士最能体现家族的传统,他们具有高贵的绅士风度。当一名骑兵军官,可以挥舞闪亮的军刀,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1909年6月,巴顿告别培育自己的母校,来到了伊利诺斯州芝加哥附近的谢里登堡,在“骁骑队”任骑兵少尉。 谢里登堡是一处不太起眼的军事哨所,荒凉而冷漠。除了正常的训练和演习之外,军官们大多无所事事。 对于巴顿来说,现在是新生活的开始,他以生气勃勃的工作精神,打破了连队往日的沉寂。 一方面,他利用大量时间继续研读军事理论著作,特别是克劳维茨的名作《战争论》,虽然晦涩难懂,但巴顿读得津津有味,一字一句细细品味,手不释卷。读书学习使巴顿获益匪浅,不断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军事理论素养。他信心十足地说:“即使不发生战争,我也要当上将军。” 后来,他把学习研究的体会,撰写成军事学术论文,在美国军事杂志上发表,颇受重视和好评。他的作战观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进攻……推进,再进攻,不惜任何代价,直至最终取得胜利。” 他以此为依据指导作战实践,形成了个人独特的指挥艺术和战斗风格。 巴顿非常注重对士兵的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他经常把士兵们拉到野外进行训练,他的训练方法和果断坚毅的作风,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赞赏。为了活跃连队业余生活,他特地设计了一个马球场,组织了一支足球队,亲自担任教练。骑兵连连长马歇尔上尉说,巴顿是一位“特别有希望的年轻军官,他能力非凡,前途远大”。 若干年后,巴顿以他非凡的成就证实了 此话不为过誉。 在谢里登堡期间,巴顿的个人生活也是情趣盎然的。闲暇时间,他常常外出郊游,带着猎犬上山打猎,还成为海兰公园的富人圈里家宴的座上客。一些富家小姐也钦慕巴顿的风度举止,乐意陪伴他出入歌厅、剧院,各种晚会和舞会。第二年6月,巴顿与未婚妻比阿特丽丝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建立了温馨的小家庭。 谢里登堡的生活毕竟过于安稳闲适。时间一长,胸怀大志的巴顿开始不安份起来,他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战争,他感到寂寞难耐。几经周折,终于在1911年12月,调到了首都华盛顿附近弗吉尼亚州的迈尔堡,并且奉派作为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的随从副官。 迈尔堡是当时美国陆军参谋部所在地,军界要人云集于此。巴顿真是喜不自胜,他感叹道 :“所有的大人物都住在这里,”“真是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接近上帝,理想远大的人应该设法迁居这里。” 伦纳德伍德将军是一位军事改革家,深受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器重与支持。因此,作为伍德的随从副官,巴顿有缘接近这位部长,进入他的内圈,几乎立时跨进与世隔绝的最高指挥部的顶层。正如某些传记作家所描述的那样:巴顿“还是个少尉时,就 坦然自若地出入陆军高级指挥部的密室和华盛顿上流社会最高贵的客厅”。 在迈尔堡,巴顿常常在早上陪伴史汀生骑马漫步,得到许多机会,向这位显赫的陆军首脑表达自己对军事和战争的看法,给史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今后巴顿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就在这时,1912年的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为巴顿提供了继西点军校之后第二个出人头地的机遇。 这一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竞赛项目中增加了一个名叫“现代五项全能运动”的军事项目,巴顿以他健壮的体魄和出色的体育技能被选拔到美国陆军代表队。 比赛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一名军人携带文件。1、骑在马背上,遇到了敌人;2、他举起手枪射击;3、拿起剑刺向敌人,得以逃脱;4、游过一条河流;5、最后越野跑步抵达终点。后来的骑兵部队司令亨利将军说,这是国际奥委会提出的一个现代骑士的竞技概念。他写道 :“二十世纪的骑士在完成他的骑士使命时,必须能够克服前面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要能用手枪或决斗的剑进行个人搏斗;能骑上任何可用的马匹迅速越野;能游过不能徒涉的河流;能徒步走完全程。” 可以说,这些项目都是巴顿的拿手好戏。在比赛场上,他信心十足、顽强拼搏。在剑术较量中,他的 剑术成绩最为优异,是所有选手中唯一击败过法国冠军的选手。当他游完300米距离到达终点时,不得不用船钩将他从水中捞上来。在4000米越野赛中,他由于筋疲力竭而晕倒在皇家包厢前的终点线上。他的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比赛结果,巴顿在43名竞争者中,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是这次美国代表队正规军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个。 回国途中,巴顿特地绕道去法国,前往索米尔骑兵学校,拜会了该校副校长、欧洲职业剑术冠军克莱里先生,聆听了这位著名剑术大师的讲课,并当面求教剑术和授课方法等问题。 回到美国后,巴顿受到英雄般的礼遇,应邀与陆军参谋长伍德将军和陆军部长史汀生将军共进晚餐,使巴顿感到莫大的荣幸。 此后,巴顿以极大的兴趣迷恋于马术和剑术。他尽可能地参加华盛顿地区举行的各种马术运动会,其目的一是培养自己精湛的马术,但更重要的在于利用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曾毫不掩饰地对一位朋友说 :“我所做的事情在您看来可能像儿童游戏,但是对我的事业却是一种最好的宣传。这样可以引起公众对我的注意,让大家去谈论我。引起别人的注意是许多人功成名就的开端。” 功夫不负有心人。巴顿首先以其对改进骑兵马刀的卓越见地在美国军界崭露头角。 美国骑兵使用的是弧形的弯刀,在战斗中只能用刀刃砍杀敌人;而法国骑兵使用直剑,可以在马上直刺敌人,充分体现了强烈的进攻意识。相比之下,法国骑兵具有更高的效用,因为刺杀能够更快捷地贴近敌人,更有效地实施进攻行动。巴顿将这一看法寄给了法国剑术大师克莱里 :“法国人使用的马刀远远胜过我们的……整个法国骑兵的刀法体系归结为一个词,即是‘进攻’。” 巴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篇学术论文,建议将美军现行的弯刀改为法国式的直剑,并将文章投寄给权威的军事学术杂志《 陆海军杂志》,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重视。 论文很快发表了,立即引起军界的广泛关注。陆军部长史汀生读到了这篇文章,决定采纳巴顿的建议,指令依照巴顿设计的样式生产两万把军刀,装备骑兵部队。 巴顿喜出望外。他奉命前往斯普林费尔德兵工厂监制验收。不久,美军骑兵部队官兵就广泛使用了闻名遐迩的“巴顿剑”。 巴顿对军刀的研究意犹未尽,他系统地整理了历史上各国使用的各种剑,专门评述了德意志人、哥萨 克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使剑的优劣,连篇累牍地发表论文,成了名符其实的剑术专家。 1913年夏,巴顿希望专门到法国索米尔骑兵学校研习剑术。由于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和声望,这一请求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巴顿自费来到索米尔,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巴顿与法国剑术大师克莱里交上了朋友,他们共同切磋技艺,讨论骑兵的训练方法和军刀使用的各种问题。此行使巴顿的剑术理论和技艺进一步趋于精湛和完善。 除此之外,巴顿还有另外两个收获。一是利用这次短期的学习机会,结交了一些法国骑兵朋友,在经常性的聚会和交谈中,巴顿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法语。 二是开着汽车详细地察看了瑟堡至索米尔之间整个丛林密布的原野,这里曾是威廉一世1066年征服英国时调动军队的地方。巴顿驱车行驶在崎岖不平的分水岭和乡间小路上,以一个职业军人的特有眼光,看到这片原野具有明显的军事意义。后来,他写了一份长篇报告,总结了这次勘察的结果。他指出,那些“分水岭的道路,不管下多大雨,地面总是坚硬的,足以经得住军事辎重的运输。” 31年后,也就是1944年,巴顿率领第三集团军挺进到了这一地区,故地重返,了如指掌的地形地况,使他运兵自如,势 如破竹。 1913年10月,巴顿奉派入堪萨斯州赖利堡骑兵兵种学校学习,同时兼任剑术教官。在校两年期间,巴顿系统地学习了全部骑兵专业课程,还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为骑兵委员会起草了新式直剑的使用条例,编写了陆军赛跑纪录。 巴顿被公认为美国陆军的第一号剑术专家,并第一个获得“剑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1915年6月,巴顿从赖利堡骑兵兵种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先所在的团队。不久,该团调往菲律宾执行驻守任务。巴顿认为去这个平安无事的岛国无所作为,于是申请调到得克萨斯州布利斯堡的第8骑兵团,驻地与墨西哥接壤,是两国军事冲突的焦点地区。 1916年5月,巴顿跟随约翰潘兴将军指挥的远征军参加了一次镇压墨西哥农民起义军的作战,这只不过是一次规模不大的遭遇战。 第三章  美军第一坦克兵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1917年4月,美国始加入英法协约国,对德宣战。 潘兴将军受命担任“美国远征军”司令,率部赴法国协同英法联军作战。 4月17日,巴顿作为潘兴的随从副官和司令部的营务主任,随军来到了法国。 美国远征军司令部机构庞大、人员冗杂,巴顿感到呆在这里简直是浪费生命、无聊之极。他去见潘兴,请求将自己调到前线短兵相接的战斗岗位上去。潘兴将军此时恰好正在谋划组建一支坦克部队,他对巴顿说 :“你要离开这里,我没有意见。我提出两个职位供你选择 :“你可以去指挥一个步兵营,或者去坦克部队。” 在美国参战之前,作战双方陷入对峙的僵局。德军设置了三道防线,英法联军在碉堡林立、战壕交错、铁丝网密布的防线前面一筹莫展,进攻屡遭惨败。有位名叫欧内斯特斯文顿的英国上校,他是战地随军记者,当时突发奇想,建议制造一种”能够自行推进的车辆,它能够跨越战壕,又有装甲,既不怕机枪的 袭击,又能进攻敌人阵地”。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邱吉尔对这一想法很感兴趣,他立即组织了一个“陆上之舟委员会”来进行试验。他们根据斯温顿上校的建议将一种“霍不特”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在英国的水柜工厂里进行生产。为了保密,研制人员将其佯称为“水柜”。“水柜”的英文字母是“tAnk”,读音即坦克。 坦克问世之后,人们对它的作用的认识还很肤浅,投入战场,只是用于攻坚,没有完全发挥其防护、机动和火力三结合的威力。 美国陆军对这项新式武器的赏识是迟钝的。直到1917年秋,美国陆军好不容易才决定“采用这种新式武器”时,英国和法国已经有了几千辆坦克。美国却只有两辆称得上是自己的坦克,这是华盛顿的军械署依照法国的设计图样定制的。它的外形粗陋而笨拙,结构简单而幼稚。而且其中一辆竟采用蒸汽机来发动。 巴顿对潘兴将军提出的问题没有立即作出回答。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他写信求教于岳父老艾尔。老人在复信中这样写道 :“我对战争一无所知。我对你的劝告是:应该选择那种你认为对敌人打击最沉重,对自己伤亡最小的武器。” 巴顿立刻去见潘兴,对他说 :“长官,我已决定 去坦克部队。我怀着一种特别的热情接受新的任命,因为我相信我能用轻型坦克给敌人最大的杀伤,而使美国付出的代价最小。” 1917年11月9日,巴顿接受了正式命令,任务是在马恩河上游的朗格勤附近建立一所坦克训练中心,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一个坦克营。如果顺利的话,他还可能指挥坦克团或坦克旅,并获得晋升高职的机会。 巴顿必须从零开始,白手起家。没有专业知识,没有训练经验,也没有坦克。 为此,巴顿首先到贡比涅法国坦克兵培训中心学习基础知识驾驶技术。他选择了法国的双人6吨雷诺式轻型坦克。同时,他还专门拜访了康布雷附近的英军坦克兵,向那里的官兵请教坦克作战经验。为下一步组织坦克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12月15日,巴顿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启程前往朗格勤,开始了训练基地的筹建工作。在坦克和受训人员到达之前,巴顿又走访了很快地走访了英国博文顿坦克学校和法国夏普勤坦克学校。 不久,第一批参训人员来到训练基地。巴顿首先对他们进行作风纪律训练,一面等待法国应允捐助的训练坦克。 巴顿认为,一支无坚不摧的钢铁部队,必须具有 铁的纪律。在训练中,他异常看重官兵的纪律观念,注重培养他们的军容风纪和礼节礼貌。他要求自己的部属着装整洁、军姿优美、严守纪律、不折不扣地执行命令,要有一往无前的突击进攻精神。 1918年3月下旬,法国捐助的22辆坦克终于运到。这天晚上十点钟,劳累了一天的巴顿刚刚躺下,传令兵乔安吉洛军士急匆匆地闯进卧室,报告道 :“少校,雷诺刚刚运到了,需要您到铁路支线那儿去。” 天亮之前,巴顿把这些庞然大物一辆一辆地开到了驻地库房,兴奋和劳累把他弄得疲惫不堪。因为所有人员中只有他一人会驾驶坦克,他当时是美国军队中唯一值得自豪的坦克手。 巴顿开始以全部热情和全付精力投入训练工作。他制订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亲自授课,向学员讲解坦克的构造、性能以及驾驶、修理技术,并组织了第一次步坦联合作战的战术演习。 1918年8月,巴顿终于成功地组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坦克旅,下辖2个营、3个连,还设有一个直属旅部的修理救护连。 巴顿任旅长,计有50名军官、900名士兵和25辆坦克。 巴顿的坦克旅,被公认为美国远征军中最厉害的部队。而巴顿则以远征军中“最残酷的军纪森严的教 官”而声名远播。他对下级极为严格,甚至肆无忌惮地责骂他们,但同时赏罚分明、办事公道。他公开宣称 :“我将表现出比现在更为严厉的面孔,这将是我真正的面孔。” 巴顿认为,纪律和军容,是一名真正的军人的重要素质,也是一支部队凝聚力战斗力之所在。在这方面,他处处为官兵作出表率,始终保持军容整肃、仪表非凡。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竟成了他的名字的同义语。他甚至把极为简单的举手礼发展成一种高度优美的艺术,在整个远征军中,这种漂亮的敬礼姿势被称为“乔治巴顿”。 巴顿致力于把他的坦克部队训练成具有一往无前的进攻精神的劲旅。他亲自写了一首歌词,作为坦克旅的战歌,其中唱道 :“我们跟着旅长穿越地狱,打到敌人那边去。” 战争是令人诅咒的魔鬼,巴顿却生性喜爱打仗,渴望战斗。他日夜盼望率领他的铁骑驰骋沙场、冲锋陷阵。他说 :“我希望战争打下去,直到我们能一试身手。” 巴顿企盼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协约国盟军最高统帅费迪南福煦将军计划对德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这次大攻势的前奏是扫除圣米耶尔城防守部队的德国人。福煦将军将这一任 务交给了美国远征军第1集团军,辖第1军、第4军、第5军三个军,共13个师55万人。还有法军两个师近15万人。 司令部赋于巴顿的任务是:指挥第5军的坦克,包括自己的6个坦克连和1个法国坦克连共计144辆坦克,支援从南面发起进攻的主力部队。 9月12日凌晨1时,900门大炮一齐开火,一直延续了4个小时。凌晨5时,进攻开始,50万美军和15万法军像巨浪一般涌向德军阵地。 巴顿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之中,他把坦克分成三路开进,自己靠近右路指挥康普顿营。 在真正的实战中,坦克部队的指挥员究竟应该在什么位置呢?是呆在指挥所里,还是应随坦克跟进?巴顿根据自己的想法,认为指挥员亲临第一线可以激励官兵的士气和斗志,并能随时依据变化的情况组织战斗。于是,他带领一名中尉和4名机械师尾随部队前进。 巴顿一行冒着炮火往前急进。穿过进军路上的第一座城镇圣比桑,向埃塞前进。据守埃塞的德军已经开始溃退,巴顿步行着带领坦克不停地进击,穿越埃塞向下一个城镇庞奈前进。 途中,巴顿碰到了另一位步兵旅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准将,他也是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震敌胆 的一员虎将。两位军官在纷飞的炮火下简短地交谈了几句战况,很快又各自指挥部队战斗。 在庞奈镇的前面,跟随巴顿身边的5辆坦克有4辆已经耗尽了燃料,不能动弹。巴顿命令仅存的一辆冲进镇子。但驾驶这辆坦克的军士格雷厄姆有点犹豫不前,于是巴顿跳上坦克,亲自把它开进了城里,又向贝内方向驶去。 坦克遭到敌人密集的弹雨的袭击,巴顿跳下坦克,隐蔽前进。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孤身一人的危险境地,便不得不转身往回跑。 他遇上了补充油料后赶来的原先4辆坦克,于是把5辆坦克重新组织起来,自己跳上领头的坦克,他们一面猛烈开火,隆隆地进占了贝内镇,缴获了4门火炮,16挺机枪。 这时,巴顿开始关心从左路进攻的布雷特坦克营的战斗情况。他步行穿过大段无人地带,发现该营的25辆坦克已经占领了农萨尔。不过燃料全部用完,不能继续开进了。 巴顿决定亲自到后方去找油。他往回走了7英里,在泥泞的黑暗中,艰难地跋涉到了赛谢普雷,又饿又累,可是干粮袋和水壶却不知道什么时侯弄丢了。 巴顿在路旁拦住了一辆战地观光军官的车子,从赛谢普雷油库搞到了两个坦克营所需要的汽油。然后 到军司令部汇报了一天的战斗情况。 第二天,圣米耶尔战役实际上已经结束。美军俘虏敌军1.5万人,火炮450门。一队又一队的德军战俘从巴顿身边经过走向战俘营;德军的防线收缩到兴登堡,中间留下了一段宽阔的无人地带。 巴顿实在难以忍受眼前这种空旷和寂静,他渴望战斗,渴望不停息地追击、前进。他把率领的坦克以扇形阵式开进到开阔地带,在离德军兴登堡防线半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然后,命令西奥多麦克卢尔少尉的三辆坦克向敌军阵地直冲过去。 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听到一阵隆隆的炮声。麦克卢尔捣毁了敌军一个炮连阵地,而后得意洋洋地返回。 然而,美军司令部并没有打算正面攻击兴登堡防线。巴顿擅作主张的行动令他的上司罗肯巴克将军大为恼火,他将巴顿臭骂了一顿,并威胁要将他送回国内,永远当一名上尉。巴顿表示对此追悔莫及,并保证以后不再重犯。 出人意料的是,美军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将军给罗肯巴克来了一封信,对坦克兵在此次战役中的英勇战斗精神大加赞赏。许多报刊报道了他们的事迹,有些还登载了巴顿坐在坦克上的照片。 潘兴制订了一个新的大规模作战计划,将突击方 向转向凡尔登西部,在默兹河与阿尔贡森林西部边缘之间宽约20英里的地带组织新的战役。 为此集结了3个军的兵力,同时有3个师作为预备队。 巴顿的坦克旅配属给第一军,总共135辆,任务是通过夏庞特里方向的谢皮和维朗内,沿着阿尔贡东边,在布昂泰和埃尔两边开进,支援步兵进攻。 坦克通过铁路运抵预定攻击出发地域,巴顿组织官兵乘着夜暗把它们卸下火车,开到一片小树林里隐蔽起来,等待进攻的命令。 德军在默兹—阿拉贡构筑了一个严密坚固的防御体系,在纵深12公里的阵地内,修建了4道防线,其中有无数相互支撑的机枪火力点,并敷设了密密的鹿砦铁丝网。德军还把各条防线之间的村庄、树林、山丘和其他天然屏障变成坚固的据点,用以抵御面临的进攻。 9月26日凌晨2时30分,战役打响,75毫米大炮轰击3小时之后,部队发起冲锋。 巴顿依然步行前进,指挥坦克以纵队开进。德军的排炮火力将坦克封锁在一座桥边,他迅速赶到,利用排炮齐射的间隙时间,组织坦克一组一组地冲过桥去。 9时左右,坦克向前推进了9英里,攻占了瓦雷纳镇,并向切平镇进攻。 巴顿步行跟在坦克后面,突然碰上约300名士兵,被敌人暴雨般的机枪逼迫在一个小山坡下。他十分恼怒,高声喊道 :“该死的,你们呆在这里干什么?”可是这群散乱的步兵没有指挥官,他们对这位突然出现的陌生的长官未予理睬。 巴顿挥动着手中的指挥棒,呼唤着 :“谁愿意跟我上?”有5个士兵站出来,连同巴顿共6个人组成了一个小队,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去。但是,几分钟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只剩下巴顿和自己的传令兵安吉洛两人。 就在他们准备继续前进的时侯,一颗子弹穿透了巴顿的左大腿,他重重地摔倒在地,鲜血顺着裤腿汩汩地流了下来。 安吉洛急忙给他包扎伤口,勉强止住了血,可是他已经无法再站立起来了。随后而来的战地医生把他送回了后方医院。 由于巴顿在这次战役中的英勇表现,被晋升为上校军衔。 巴顿在朗格勤总医院养伤期间,从前线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激励着他的斗志,急切盼望伤愈归队,重返战场。 1918年11月11日,经过四年多苦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投降而宣告结束。这一天恰 好是巴顿年满33岁的生日。 巴顿在这次大战中获得了值得炫耀的荣誉,他被授予“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勋章”。 在两份嘉奖令上分别写道: “1918年9月26日,在法国切平附近,他在指挥部队向埃尔山谷前进中,表现出超人的勇敢、冷静、干劲和机智。” “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和正确判断,他在朗格勤军校组织和领导坦克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在战斗中对坦克部队的使用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和热忱,在这种对美军来说还是较为生疏的作战方式中,表现出显著的适应性。” 的确如此。巴顿从一位曾经享有盛名的剑术大师继而成为全美第一坦克手、第一流的坦克专家,创造性地建立了美军的一个新兵种,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法,并在战场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19年5月17日,巴顿率领他的坦克部队回到离别两年之久的美国。 经过战争巨痛之后,和平主义情绪开始在全国蔓延。国会确认,最好的军队是一支规模最小、费用最低和最不显眼的军队。于是到处都准备限制军备,海军建设大量削减,陆军遭到全面清洗,几乎所有军官都被降职或解职。 192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法案》,规定陆军编制仅为28万人,分9个师。坦克兵由此失去了存在的法律依据。陆军部明令将坦克分散到步兵里去,以连为单位配属步兵师。坦克全年的全部经费只有500美元。 巴顿无可奈何。这年夏天,他决心告别坦克,重返骑兵部队。 临别之际,巴顿对他的部下发表了一篇满怀惜别之情又慷慨激昂的演说 :“坦克部队有我的心血和希望,我坚信它是不会衰亡的。总有一天,我还要与它重聚,我的生命和荣誉全都与它息息相连,到那时我们的坦克将是一个全新面貌,它将是一支世界上所向披靡的坦克部队。” 在此后自1920年至1940年长达20年之久的岁月里,巴顿是在平淡无奇却又忙忙碌碌中度过的。他被频繁地东调西遣,先后担任过十多种无足轻重的闲职,并被送入骑兵学校、指挥参谋学校和陆军大学学习。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祸端,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元凶希特勒在新的一轮大战中,充分发挥飞机、坦克的机动性和强大火力,运用“闪电”战术,肆意逞凶,令世人目瞪口呆。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冷静地观察和分析了形势,他基于对新武器和新战法的了解,向罗斯福总统建议组建装甲部队和远程轰炸机,得到全力支持。 1940年7月10日,马歇尔将军签署了一道命令,组建美国陆军第1装甲军,下辖2个装甲师。由阿德纳查菲将军任装甲军司令,第1装甲师驻诺克斯堡,师长马格鲁德;第2装甲师驻本宁堡,师长斯科特。 不久,巴顿奉命担任装甲旅旅长,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到本宁堡参加部队的创建工作。 其时,巴顿已经年届53岁,机遇却把他引向了辉煌人生的新起点。 巴顿兴致勃勃地来到本宁堡,看到的是一幅令人沮丧的景象:这里有323辆严重锈蚀的旧坦克,2000多辆残破不堪的各种车辆,几千名毫无军事素质的新兵。 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他不得不自己掏腰包购买了一些零配件,使那些坦克和车辆重新动弹起来。 紧接着,他把人员和装备组合起来,编成3个旅,形成了坦克师的完整建制。 现在剩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训练那些新兵了。《 纽约时报》称他们是“一群身着咔叽军装,组织涣散的乌合之众”。 巴顿深知,要把这群“乌合之众”锤炼 成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绝非易事。但他有坚定的信心。 巴顿采取的措施是:表率、严格、激励。 他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对事业的热忱和十足的干劲感染和教育官兵,成为人人效法的榜样;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使官兵们充分认识平时训练和战时打仗的关系。他指出 :“战争的目的不是牺牲自己,而是要消灭敌人。”“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的一加仑鲜血。”;利用各种方式奖励成绩突出的官兵,勉励他们在战争中杀敌立功。 巴顿特别强调军人的“勇敢和机智 ”,后来新闻记者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以“热血豪胆的老头”为题的文章,这个绰号很快流传开来,以至竟成了巴顿形象的美称。 1940年9月,阿德纳查菲因身体状况不佳调离了坦克部队,由斯科特师长接替军长职务,巴顿则担任第2装甲师代理师长。 眼看着自己的部队一天天成熟和正规起来,巴顿感到由衷的喜悦。为了检验部队的训练水平,也为了在公众面前展示一下坦克兵的威仪,巴顿决定搞一次长途行军。 1940年12月,巴顿率领他的装甲师的官兵、1000多辆坦克、战车、各种车辆,天上还有飞机伴行,从佐治亚州的哥伦布出发,浩浩荡荡地开往佛罗里达 3州的巴拉马城,往返400英里。几天之中,沿途万人空巷,拥挤在路旁,争相观看这支威武壮观的钢铁大军。巴顿和他的坦克部队真是出尽了风头。 巴顿得意非凡。在第2年的元月,他又搞了一次阅兵式。 这一天,本宁堡异常热闹,坦克部队的1200多辆各种战车、侦察车、运输车、吉普车鱼贯开进本宁堡中心广场。 巴顿和一群军政要员登上检阅台。 在阅兵正式开始之前,巴顿亲自登上一辆涂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坦克,头戴钢盔,威风凛凛地站在炮塔上。 坦克绕场一周缓缓行驶, 官兵们齐声高喊“前进,前进,勇往直前 !” 巴顿在雄壮的呐喊声中回到检阅台。 阅兵开始,军乐嘹亮、礼炮轰鸣,战车编队通过检阅台。 阅兵完毕,前来观礼的长官们莫不称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满意地说 :“我们的坦克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的战斗力量。” 这无疑也是对巴顿本人功劳的肯定与褒扬。 这天,陆军部长史汀生当场宣读了任命巴顿为第2装甲师师长,晋升为少将的命令。 1941年1月28日,马歇尔宣布将在6月份 举行一次美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演习,将有千个野战军参加,由麦克奈尔将军负责组织实施。 麦克奈尔的指导思想是,除了不发生伤亡外,要完全按照实战要求进行,“ 要看看部队的真实水平如何”。 巴顿的第2装甲师也要参加这次演习。这对他和他的部队来说,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考验。他要考虑坦克兵能否经得起实战演习的检验,这种经验的结果将充分说明巴顿多年努力的成败,而且关系着坦克的前途和命运,因为麦克奈克将军本人是一个偏激的坦克兵种的反对派。 巴顿为此作了慎密的思考和充分准备,并制订了系统的坦克作战原则。 6月12日,巴顿率领部队从本宁堡出发到演习地域田纳西州曼彻斯特,经过了长达一万英里的远途行军。 演习开始后,坦克部队战术和技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突击性和快速机动的特点得到全面体现。在巴顿果敢巧妙的指挥下,它们大胆地快速穿插,一下子就打到了第5步兵师的背后 ,“大批摧毁”了该师的兵力,捣毁了“敌指挥部”。 第二阶段的演习在路易斯安那州举行。巴顿所属的集团军的任务是攻取施里夫波特。 9月27日,进攻开始。巴顿命令部队 :“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拿下这座城市,我们要从后方攻下它。”他们采取了380英里的包抄行动 ,又向东推进18英里,穿过卡多湖沼泽地,突破了“敌军”密集的反坦克防线。 演习的高潮是“卡罗来纳州战役”。 蓝军司令是休德拉姆中将,这也是一位坦克兵种的反对派,他扬言要在这次演习中彻底粉碎坦克的进攻,一劳永逸地证明装甲部队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11月16日清晨,进攻开始。巴顿把坦克排成一条20英里长的纵队,长驱直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小时,演习指挥部收到“前线”发来的一份电报:“德拉姆中将已被第2装甲师第82侦察营4连的士兵在南卡罗来纳州的切斯特俘获。” 令人惊奇而又精彩的结局! 前来观战的马歇尔将军欣喜地说 :“美国的坦克装甲部队一定会成为有‘沙漠之狐’美称的德军将领隆美尔的克星。” 不久,巴顿荣升第1装甲军军长。 第四章  高擎“火炬”的罗伯特 1942年11月7日,傍晚时分。 此非法属摩洛哥的人们从无线电广播里收听到一句不断重复的暗语:“罗伯特到来”,“罗伯特来了!”…… 这是英国广播公司对被轴心国占领的国家的广播中都经常穿插的一种简短的讯号。它通过这种密语方式,告知这些国家的地下反纳粹武装,准备迎接预定的作战计划。 摩洛哥原是法国殖民地。二战开始后,法国向德国法西斯倒戈投降,摩洛哥接受了法、德双重的“和平”统治。 现在,罗伯特要来解放这片土地了。 摩洛哥地下武装成员纷纷猜测:电波里代号“罗伯特”的巴顿究竟是谁呀? “罗伯特 ”,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小乔治史密斯巴顿将军。同时,也是同盟国秘密拟订的“火炬”作战计划的代号。这项计划的目的是派出一支特遣部队在北非登陆,建立一个战略据点,为今后反法西斯的大反攻作准备。 “火炬”作战计划的酝酿和筹划经历了近半年时间。 早在1941年6月,德国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兵力,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7月18日,斯大林急电英国首相丘吉尔,要求英国尽快在北非地带或法国北部沿海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德军,以减轻苏联承受的巨大军事压力。然而,苏联的请求遭到了拒绝。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战,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此后,围绕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同盟国之间一直争论不休。 英国主张在1942年春天进攻北非,提出了一个名为“体育家”的计划。1942年1月,英美两国首脑原则通过。但由于英军在利比亚惨败,该计划不了了之。 后来,美国又制订了一个代号“围歼”的作战方案,计划在1943年春以英国为基地直接对西欧发动进攻。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大锤”计划,定于1942年8月在法国北部实施登陆,发动有限攻势。但这两个计划由于种种原因都成了泡影。 在争争吵吵、讨价还价之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英国陆军参谋长布鲁克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于1942年7月24日下午共同商定推出一个“火炬” 作战计划, 在10月30日以前,在北非发动一次进攻。委任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此次行动的盟军总司令。 此时,“火炬”还仅仅是一个意向,缺乏实质性的具体内容。 由谁来担当渡海作战美军特遣部队的指挥官呢?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巴顿。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为了这样的部队(如在埃及沙漠中作战的坦克师)选择军官时,我立即想起了我的一位老朋友——小乔治巴顿少将,他不仅是坦克专家,还是个出色的部队指挥官。……我坚信他的作战热情,坚信他会成为作战部队的得力领导人。” 7月30日,巴顿奉召来到华盛顿。 马歇尔非常简约地把“火炬”计划的意图给他作了介绍,但还缺乏具体的作战行动方案。 8月3日,巴顿在宪法路军需大楼三楼建立了办公室,并立即开始办公,当天晚上,巴顿和他的参谋人员就迅速地草拟了一份计划,建议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登陆,时间初步订于1942年10月7日。 此时,艾森豪威尔正在伦敦与英方磋商实施“火炬”计划的有关事宜。英国走马灯式地不断更换他们参与“火炬”计划的将领,令美国感到十分不安,不得不怀疑其诚意的程度。 马歇尔指示巴顿立即去伦敦,一方面向艾森豪威 尔汇报工作情况,同时要认真调查英国人的真实态度,并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大力宣传“火炬”计划的意义。 8月9日晚上,艾森豪威尔突然接到巴顿打来的电话 :“艾克,该死的,我刚刚抵达这个倒霉的城市。我呆在克拉里奇旅馆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乔治 ”,艾森豪威尔听出是巴顿的声音,十分兴奋 :“老六,听到你的声音我真高兴!马上到我这儿来,咱们好好干几杯 !” 巴顿匆匆赶到艾森豪威尔的住处,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讨论有关“火炬”计划的许多有关问题。巴顿的到来,使艾森豪威尔近来焦躁烦乱的心绪得到缓解。临别时,巴顿对他说 :“我或许在许多细节上是愚蠢的,但我能够在一个星期内使任何部队士气高昂。” 回到旅馆后,巴顿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俩人都感到这个计划不妥,而且多半是出于政治考虑。然后,我们必须奉命执行,不成功便成仁。” 巴顿在伦敦前后活动了10天,除了参与审查和完善“火炬”之外,他用了大量时间精力去向对这一计划尚存疑虑的各方人士做说服动员工作。 他首先致力于说服在英国的美国军事人员。第一位是旧时骑兵部队的朋友、卢西恩小特拉斯科特准将,现任英国蒙巴顿勋爵的敌后突击队司令部美军代表。他们是8月10日午后散步时遇见的。巴顿发现 这位朋友也有一些悲观情绪,对他作了许多解释,并说,“火炬” 行动“也许不是一次大显身手的最好机会,但总比无所作为要强。就我本人而言,我决心奉陪到底。” 在所有驻英的美国军事人员中,美国海军代表对该计划的抵触情绪最为突出。 他们认为,“火炬”计划是一次盲目而危险的军事冒险计划,没有什么成功的希望。尤其是海军司令员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和弗兰克托马斯海军上校,在艾森豪威尔召集的一次会议上,他们列举一大堆不利条件,如:海军没有航空母舰,远程海运的舰艇缺乏,在海上会遭到德国海军的袭击等等。针对这种悲观论调,巴顿据理力争、慷慨陈词,他说 :“与其日复一日徒劳地等待良机,不如寻找有利时机拼死一搏。敌人是凶恶的,但他们决不会比我们更强大 !” 在这次会议结束的时候,艾森豪威尔作了总结性发言,他坚定地指出:“‘火炬’战役是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下达的命令,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也不管有任何障碍,该计划必须实施。即使一艘护航舰都没有,我的命令也要求部队进入非洲。不管有无军舰,我都要去开展这次战役,哪怕我得一个人划着小艇去,我也义无反顾 !” 巴顿走访了伦敦的“关键部门 ”,为“火炬”计 划四处游说。在老朋友特拉斯科特的协助下,巴顿在克拉里奇旅馆安排了一次宴会,蒙巴顿勋爵和他的一帮高级将领应邀前来聚会。其中有他的参谋长约瑟夫海登将军、皇家空军上校巴兹尔威利茨和埃德蒙内维尔上校。在酒宴上,巴顿把他精心准备的演讲词表述得精彩感人,获得圆满成功,博得客人们的完全赞同。 8月21日,巴顿从伦敦回到华盛顿,实施“火炬”计划的问题已经敲定,定于10月7日开始。 美英双方把“火炬”计划的登陆地点选定在北非法属阿尔及利亚及摩洛哥,并决定兵分三路:由巴顿率领全部由美军组成的西线特遣部队,直接从美国本土出发,横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地区登陆;中线特遣部队是美国第2军,由劳埃德弗雷登道尔少将指挥,进攻奥兰;东线部队主要由英军组成,由美军第34师师长查尔期赖德少将指挥,进攻阿尔及尔,之后再将指挥权移交给英国第1集团军司令肯尼思安德森将军。 最后,“火炬”计划开始的具体时间由10月7日推迟到11月8日。 巴顿西线特遣部队的任务是:登陆后攻占卡萨布兰卡港及其附近的飞机场,同中线进攻奥兰的部队相配合,建立和保持两线之间的通讯联络,建立足以控制整个摩洛哥的力量。 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海外远征。3万多兵力将由36艘运输舰、货船和油船载运,在68艘军舰的护航下,从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城克港出发横渡大西洋,远航3000英里,一直开到法属摩洛哥的大西洋海滨,路途遥远而艰险。 负责这次护航任务的指挥官是亨利休伊特海军少将。这位55岁的将军早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因骁勇善战素负盛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荣获海军十字勋章。他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而且精通业务、作风严谨,是组织指挥这支护航舰队最理想的人选。 在第一次协调会议上,休伊特及其海军同僚们客观地陈述了这次远航的许多困难。巴顿对此极为不满,出言不逊,弄得不欢而散。 休伊特于是一状告到海军上将金那里,坚决要求撤换巴顿。事情又闹到了马歇尔那儿,金上将正式要求将巴顿调离特遣部队,说这样脾气暴躁的人不能胜任这样的任务。 马歇尔心中有数,他认为这副重担非巴顿莫属。费了许多口舌,做了不少调解工作,才把事端平息下来。 真是不打不相识。巴顿和休伊特以军人的胸襟相互理解之后,竟成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10月20日,两位即将出征的将军相约去晋见罗斯福总统,聆受他的最后指示。 总统隆重地接见了他们。他说 :“我们的政策就是要打败轴心国,维护法国对海外领地管辖。我要把纳粹分子赶出该地区,确保这些殖民地继续受法国的管辖。” 巴顿素来对战争的政治内涵不太理解,也不感兴趣。他说 :“阁下,我只想对你说,我决心在海滩上不成功便成仁。” 10月21日,巴顿专程去看望了潘兴将军,去和这位敬仰的老上级告别。临别时,潘兴紧握着他的手,轻声说 :“再见,乔治。上帝保佑你,维护你,赐予你胜利。” 这天下午,巴顿夫人亲自驱车将丈夫送到博林机场,一架”—47型飞机接着将巴顿及其8名参谋人员送往诺福克,然后再由诺福克的汉普顿路登舰出航。 10月23日傍晚,巴顿登上了休伊特将军的“奥古斯塔”号旗舰。此时,海军舰艇已经作好出发的一切准备工作。 1942年10月24日,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特潜舰队启锚出发,102艘船舰按编排的队形在辽阔的海面展开,场面壮观,气势恢宏。 海军航空兵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一架架从空中掠过, 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它们为舰队护航,又像是在助阵扬威。 10多天的航行一帆风顺,没有出现任何敌情。一架庞大的战争机器已经悄然抵近北非摩洛哥海岸。 巴顿面临的任务是简单明了而又机动灵活的。11月8凌晨4时,他率领的部队将要在摩洛哥长达240英里的海岸上3个要害地点登陆——南面的萨菲、北面的利奥特港和中间的费达拉。他要尽快把这个保护国拿下来,尽可能做到不流血,如有必要,就用武力征服。 可是,成功的把握有几成呢? 连日来,巴顿心事重重。11月3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项任务的巨大责任就像一副千斤重担时刻落在我的肩上。” 巴顿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法国在摩洛哥尚有10万军队,他们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还一部分由性格刚强的柏柏尔族人组成的土著士兵,他们一向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从来不问为什么。而巴顿的部队只有4个师,没有战斗经验,只是经过了短期的训练。而且有400名是刚刚临时补充进来的,缺乏最基本的军事训练。 最令人担心的是天气。连日来风平浪静,如果万一11月8日气候变坏,那就糟糕透了。 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三天,海上刮起了西北风,而且越来越猛烈。11月6日,华盛顿和伦敦的气象预报说 :“摩洛哥沿海有大风, 海浪高达15英尺。”在这样恶劣气候下,登陆是难以实现的。 远在伦敦的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此忧心忡忡,他指示计划人员再制订几种“应急方案 ”,让巴顿的部队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改变登陆地点。可是巴顿坚定地表示,不管11月8日的天气如何,他将按原计划行动。万一摩洛哥海岸的气候恶劣,他提议从海上向卡萨布兰卡炮击来进行威胁,“ 争取在无抵抗的条件下进入该港”,建议海军至少用一艘战列舰猛轰港口,以支援准备登陆的地面部队,尽快夺取一个据点。 11月7日,战斗迫近了。下午,巴顿向他的全体部下发布了书面命令: “士兵们: “我们正在前往西北非海岸登陆的途中。我们将受到祝贺,因为我们是被选入参加这次壮举的最适合的美国陆军。 “我们的任务有三项。第一,强占滩地阵地;第二,占领卡萨布兰卡;第三,进攻德国人,不管他们在哪儿,都要摧毁他们。 “………… “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上帝与我们 同在……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巴顿在末尾简单署名“!S小巴顿 ”, 没有注明他的职务和军衔。 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了那句“罗伯特来了”的密语。 第五章  灯红酒绿摩洛哥 1942年11月8日凌晨,巴顿的庞大舰队渐渐靠近海岸线。海浪停止了喧嚣,轻轻地拍打着摩洛哥海岸。 巴顿缓缓地走上旗台,卡萨布兰卡的轮廓透过夜幕已然隐约可见,城中灯火阑珊,一片宁静。 特遣部队进入战斗前的紧张准备。 按照预定计划,登陆部队兵分三路,分别从卡萨布兰卡附近的萨菲、穆罕默迪亚和费达拉登陆。 负责萨菲方向的作战指挥官是第2装甲师师长欧内斯特哈蒙少将。萨菲是位于卡萨布兰卡以南15英里的一个小镇,这里有一个小型的人工港口。法军有400人驻守,用130mm的岸防炮封锁入港处,他们已经接到上级加强戒备的命令。 哈蒙少将组织部队分批登陆,4时38分,登陆艇接近海岸,在美舰猛烈炮火的掩护下,部队顺利登陆。 海军有2人伤亡,陆军有10人阵亡,75人受伤。 拂晓前,占领了港口和城区。上午10时许,建立起滩头阵地,第2装甲师的中型坦克全部上岸。 担任穆罕默迪亚进攻方向的是小卢西恩特拉斯 科特准将指挥的第9师。他们的行动遇到较大挫折。 穆罕默迪亚位于卡萨布兰卡以北约50英里,靠近利奥特港机场,控制了它就可以掌握卡萨布兰卡的制空权。 美军原先想得到法军的礼遇,派出了代表与法军司令部谈判,要求他们放弃抵抗,但遭到拒绝。于是只有强行登陆。 驻军是摩洛哥土著步兵第1团和第7团,他们勇敢善战,加之75mm岸炮的强大火力,使美军遭受很大伤亡。5支登陆队只有2支按时上了岸,许多登陆艇中途沉没。上岸部队失去指挥,各自为战,异常混乱。 特拉斯科特被迫向巴求援,但巴顿此时的处境也颇为艰难。 巴顿亲自掌握中央突击队进攻费达拉地区,这是“火炬”战役的重点,由第3师、第2装甲师第67装甲团第1营以及从12艘运输舰上登陆的特种部队共19870名官兵发起进攻。 乔纳森安德逊少将在巴顿的直接督率下指挥作战行动。 费达拉距卡萨布兰卡以北15英里,这城的港口是摩洛哥在大西洋沿岸唯一设备良好的港口。第3师的任务是在费达拉港附近登陆并建立滩头阵地,然后向南进攻卡萨布兰卡。 法军在这里的兵力部署十分严密,密集的岸炮和野炮群扼守着海滩地带,对美军选择的4个滩头构成了火力封锁,地面部队有数千人,海面上还有一支较大的法国舰队助阵,形势对美军十分不利。 凌晨1时过后,美军舰队抵达费达拉海面。3时55分,法海军中校德金从威尔克斯号驱逐舰上用信号灯发出 :“美国佬来了 !”这是预先规定的战斗信号。 威尔克斯号引导着4艘舰船抵进进攻发起线,登陆部队立即从运输舰下到登陆艇,向海滩进发。在登陆过程中,有20多只登陆艇翻沉,不少士兵落水而死,各个编队之间失去联络,情况非常糟糕。 登陆部队的行动终于被发觉,法军立即用重机枪和大炮表示“热烈欢迎”。 6时左右,部队恢复了秩序,冒着炮火抢占登陆点瓦迪内夫夫克小三角湾,步兵15团登上蓝色2号海滩,第30团的先头部队则登上了红色1号海滩。 这时,布隆丹桥上的舍基堡里的1386mm大炮和费达拉角上的75mm大炮分别向两处海滩凶狠地倾泻弹雨。 为了掩护大部队顺利登陆,休伊特海军少将命令舰炮一齐开火,顿时把法军大炮打成了哑巴。舰载飞机也一批一批地飞临卡萨布兰卡上空,实施轰炸和扫 50射,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 8时,是巴顿预定的登陆时间,他的登陆艇正在吊架上,装载着他的全部行装,准备下水。 正在此时,有7艘法国军舰从卡萨布兰卡港冲了出来,它们以猛烈的炮火向美舰和登陆艇射击。 奥古斯塔号立即加速前往拦截。不料,当它的主炮开火齐射时,将巴顿的登陆艇的底部一下子震垮了,全部用品哗啦啦掉入大海,巴顿无法登陆了。 巴顿目睹了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精彩激烈的一场海战。 在巴顿的心目中,只有骑兵才是真正冲锋陷阵的斗士,只有坦克部队才有摧枯拉朽的威力。而眼前,他看到几十艘庞大的钢铁舰船在辽阔的海面纵横驰骋,炮火纷飞、海浪翻腾,鱼雷从舰边飞快掠过……不由得对海军刮目相看,并产生由衷的敬意。 一场海上恶战持续了5个小时,以美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13时20分,休伊特少将又拨给巴顿一艘救生艇,把他送上海岸。 巴顿的救生艇向海滩前进。在他正前方的海滩上,有一艘运载弹药和补给品的小登陆艇正在浪涛里挣扎着,接着就搁浅了。 救生艇也撞上了浅滩,震动了一下就不能动弹了。 1巴顿从上面跳下来,淌着海水跪到那艘登陆艇跟前,弯下腰用肩膀去顶它的船帮。旁边的士兵们却似乎视而不见。巴顿高声喊道:“到这边来!”“都过来!快!该死的 !” 巴顿指挥大家帮助登陆艇发动起来开走了,然后指着卸下的物资对士兵们说 :“该死的,难道你们不明白这条船还要不断地运送弹药吗?没有弹药怎么打仗?快把这些东西送到前面堆军火的地方去。跑步,快 !” 巴顿在海滩上看到的是一片混乱的景象。来不及运下的伤员散乱地躺在地上,滩头阵地上船只不断驶来,但在卸完货后却无人将船推开。法国飞机不断地轰炸、扫射,岸炮发射的炮弹四下开花。美军士兵情绪低落,战斗进展非常缓慢。 面对这种状况,巴顿当即命令,登陆艇停止行动,转至费达拉港口登陆。他要求士兵们恢复理智与勇气,听从指挥,并指示各级指挥官立即按原定计划行动,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快,海滩上的混乱局面得到有效的控制。 日落时,所有部队都到达了预定地点。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火炮和重型装备大部分没有运上岸,弹药和食品的供给十分困难。车辆和通讯设备供应不上。 9日黎明,巴顿早早地来到海滩。他身穿一套漂 3亮的新军装,精神抖擞、威武潇洒。他一面指挥部队加快装卸速度,一面淌着水帮助推船。海水和汗水湿透了衣裤,敌机在头顶上呼啸盘旋,他全然不顾。这种镇定自若、忘我战斗的精神,给全体官兵以极大的感染和激励。 巴顿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人们通常认为军队指挥员不应该去干这种事情。但我的理论是,一位军队指挥员应该去做完成任务所必须做的事情,他的任务近百分之八十在于激发他的士兵的士气。” 对于这一天的工作,他认为 :“对于最初登陆的成功,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整个摩洛哥战役中这是唯一值得提起的一段插曲。” 可以用来证明他的“亲自干预有一定的价值”。 就在巴顿率领部队艰难奋战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将军在直布罗陀的指挥中心接连收到东线和中线部队的胜利捷报。由于通讯失灵,西线巴顿的动向杳无音讯。 10日,艾森豪威尔终于与巴顿沟通了无线电联系,他发出了一份催促性的电报 :“亲爱的乔治,阿尔及尔已在我们手里两天了。奥兰海岸炮兵纷纷投降,防线正迅速崩溃。唯一尚待解决的难题在你手里。迅速解决它。” 事实上,巴顿已经下定决心,对卡萨布兰卡发起 3全面进攻,迫使它投降。 在当初拟订“火炬”行动之时,艾森豪威尔曾许诺,如果其他方法均不能获得成功,可以威胁从空中轰炸和从海上炮击迫使卡萨布兰卡投降,而且在必要时把威胁变为行动。但同时明确规定,巴顿在采取这一极端行动之前必须向他请示,并得到他的明确同意。 此时此刻,巴顿已顾不得许多,他决计来个先斩后奏。 巴顿下达命令:要求休伊特海军少将在奥古斯塔号上做好炮火准备;欧内斯特麦克沃特将军在突击队员号航空母舰上准备出动他的飞机施行轰炸;安德森则做好地面进攻准备。 同时,命令第3师的前锋迂回到卡萨布兰卡的东南角,做好战前侦察和突击准备。 一切安排妥当。巴顿决定,11月11日上午7时30分发动进攻。 凌晨3点,巴顿被哈金斯上校从睡梦中叫醒。上校报告说,有两名法国军官开车来到美军哨所,声称谈判停火事宜。 巴顿立即接见其中一名法国军官,他向巴顿自我介绍说 :“将军,我是菲利普莱贝尔少校,第3摩洛哥骑兵团。” 他随身携带着摩洛哥地面部队总指挥官乔治拉斯克罗斯将军给卡萨布兰卡部队的一级命 令,上写 :“收到此令后,法国军队将与美国军队停战。法国指挥官应立即设法通知美国前哨。” 巴顿对这位法国军官说 :“莱贝尔,你回去告诉米什利埃将军,如果他不愿意彻底毁灭的话,他最好马上停止下来。因为,我将发起进攻。” 他把情报处副处长约翰拉泰上校叫过来 :“拉泰,你陪同莱贝尔少校去卡萨布兰卡。如果法国海军不立即表明将服从这一停火命令,我们就要按计划发起进攻。” 拉泰和莱贝尔匆匆而去。 整整过了一个小时,毫无动静。 又过了一个小时,仍无消息。 6时25分,离发起总攻的时间只有1小时零5分钟了。诺斯塔德上校的P—40型飞机飞向卡萨布兰卡的轰炸目标。在防波堤外,休伊特的掩护舰队已纷纷抬起黑色的炮口,待命发射。从突击队员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已经到了城市上空,在那里进行着令人不安的盘旋。 在美军强大的武力威慑之下,法军于6时45分正式宣布投降。巴顿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轻轻地说道:“感谢上帝。” 巴顿现在成了摩洛哥王国的征服者。 11月11日上午10时,美法双方高级指挥官在 5费达拉的米拉玛饭店召开“和平会议”。 这时,在刚刚激战过的海滩上,勤务人员正在忙于挖掘沙坑,掩埋双方阵亡官兵的尸首。 法国海军的米什利埃将军如约来到,作为一名败军之将,他显得有点拘束不安。但当休伊特将军主动向他伸出右手时,他才勉强放宽心,握住了对方的手。 休伊特说他不得不炮击向他进攻的法国军舰,语气中带有明显的歉意。 “我有我的命令,我尽我的职责。你有你的命令,你尽你的职责。”米什利埃表示一种宽宏的谅解。 这番简短的对话,颇有点“不打不相识”的味道,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法国在这里的最高驻节长官、摩洛哥总督诺盖没有来。 于是,休伊特邀请大家到他的奥古斯诺号上去作客,一边共进午餐,一边继续等待诺盖。 午餐很丰盛,主人拿出了法国葡萄酒和白兰地酒。在宽松、融洽的谈笑中,巴顿与休伊特、米什利埃频频干杯。 酒酣饭饱之后,他们又回到费拉达。 下午3时,诺盖的黑色大轿车在一队摩托车护送下驶到米拉玛饭店门口,巴顿事先安排的仪仗队奏乐表示欢迎。 诺盖一行昂然而入,巴顿及其同僚们已经在吸烟室里等候。 巴顿在会上首先致词,他表示“对法国军队在刚结束的三天战斗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熟练技术”表示钦佩。但这种友好姿态并没有引起诺盖的兴趣,他端然而坐,面无表情,内心在揣度下面将要出现的实质性问题。 巴顿接着说 :“我们在此是为了商定停火条件。我们提出的条件是这样的。” 早在巴顿出征之前,华盛顿的国务院就为他准备了两份条约草案。第一份是设想法国人仅进行了轻微的抵抗,所以条件比较宽容。第二份预计法国人进行了顽抗,并直至彻底击败,条件则比较严苛。 巴顿现在选择的是第二份名为“方案”的停火条件,他示意担任翻译的威尔伯上校向法国人宣读。 威尔伯上校站起来,用流利的法语郑重地宣读了文件的全文。其中规定 :“收缴法国人的武器,并将军队解散。” 屋子里出现了令人压抑的沉寂。 米什利埃将军在一张小条上写了四个字 :“不能接受”然后递给身边的诺盖。 诺盖略微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立起身来,用毫无表情的神色和语调说 :“请允许我指出,如果这些条 7件付诸实施,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权力就不复存在了。” 稍作停顿,他继续说道 :“我们法国人也许不能再同美国的实力较量了,但这只不过是你们麻烦的开始。如果你们把这个苛刻的条件强加于我们,你们就得承担一切责任,这不仅包括在阿拉伯人、柏柏人和犹太人当中维持秩序,而且要从这里确保西班牙属的摩洛哥保护地,还要维护通往阿尔及尔和突尼斯的易遭破坏的长途交通线。我们法国人在这里象征着安宁和稳定。可是你们美国人,在这个极其复杂的地方是初来乍到、幼稚无知,只能带来混乱乃至无政府状态。” 诺盖不愧是一位经验丰富、沉稳老辣的政治外交家。也许,当巴顿等人在上午握手言欢等候他的时候,他正在家中运筹帷幄、思谋对策呢。 不卑不亢的陈词之中,隐含着尖刻的威胁,一连串的现实问题摆在巴顿面前。巴顿不得不冷静地予以考虑。 巴顿是一名地道的军人,指挥作战无疑是一把好手,但对政治却很陌生,只能算是一个小学生。 巴顿现在深感缺乏把握形势的政治经验和对摩洛哥实际情况的确切了解。他所率领的部队是在远离美国本土4000英里的地方,尚未在岸上站稳脚跟,人员和物资都急需补充,今后还要继续在非洲与纳粹作战。所以,目前的问题不是要把法国人撵出摩洛哥,而且 要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合作。 巴顿以军人特有的敏锐和果断迅速作出决定——维持现状。 巴顿在众人的注视下站立起来,从威尔伯上校后中要过那份条约草案,眼睛扫视了在座的人们,然后把它慢慢撕成碎片。 “先生们,”巴顿开始讲话,“我们都是同行,搞武的,你们说的话和你们的亲笔签名一样有效。干我们这一行的一向都是信守诺言的。 “我建议,在上级机关确定最后条件之前,你们部队带着武器装备全部返回自己的驻地。双方迅速交换战俘、伤员和战区内阵亡人员的尸体,双方不得相互使用武力。你们要尽力维护好摩洛哥的治安和秩序,包括守卫通过塔扎峡谷的铁路桥和铁路。” 空气随着巴顿的发言逐渐缓和,法国人的脸上也开始显露出微笑。 巴顿突然话锋一转,故弄玄虚地说道 :“可是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条件,我是一定要坚持的。” 诺盖及其所有法国人不由心头一紧! “就是这个条件——我们大家共饮一杯香槟。” 刀兵相见的敌人此时成了朋友。 胜利带来了荣誉。 巴顿的西线特遣部队在北非登陆大功告成,美国 朝野为之欢悦!巴顿也因此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 与荣誉伴随而来的是骄奢。 巴顿成了摩洛哥王国的最高主宰,他有点飘飘然了。 1942年11月16日,也就是宣布停战的第5天,巴顿开始履行他的总督职务。这天,他要去拜访诺盖将军和摩洛哥国王。 在动身去拉巴特时,巴顿带了一个由侦察车和坦克组成的卫队,一路上威风凛凛、气宇非凡。半路上,巴顿忽然觉得这样过于张扬,于是命令卫队撤回去了。 可是,巴顿在拉巴特诺盖的官邸前,却受到了异常隆重的接待。诺盖特意安排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一个营的摩洛哥骑兵列队迎候。接着是诺盖的私人卫队,身着崭新的白色礼服,佩戴红色摩洛哥皮革制的装备,光彩夺目。两个乐队为仪式伴奏,喇叭声震耳欲聋,鼓手们敲着有东方节奏的进行曲。 11月22日,巴顿参加摩洛哥国王登基日庆祝典礼活动。他还举行盛大阅兵式专门为这次活动助兴助威。 12月8日,巴顿与诺盖等人共进午餐,并与摩洛哥首相单独进行会谈。这位92岁高龄的垂暮老臣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巴顿向他保证说,自己从小就熟悉摩洛哥各种特殊问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 0者,将与国王陛下和驻节长官阁下磋商,确保摩洛哥国内的和平安定。 12月19日,巴顿饶有兴味地参加了在拉巴特举行的盛大的羊节,并在王宫受到仪仗队的欢迎。仪仗队是由身穿红袍、脚扎白色绑腿的高大的塞内加尔人组成的。 1943年1月12日,巴顿再次对国王进行礼节性拜访,在王宫受到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 2月1日,同马拉喀什的高级军政官员们一起打野猪。 ………… 巴顿在这个“一半是好莱坞,一半是圣经”的花花世界里,享受着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奢华。他让自己的部队驻进卡萨布兰卡和拉巴特之间的一片软木森林中。把办公室迁到卡萨布兰卡闹市区超现代化的壳牌石油公司大楼里,这里的条件比起美国最高级的办公大楼也毫不逊色。他把他的私人住宅从米拉玛饭店搬到卡萨布兰卡专供达官贵人居住的郊区一座优雅的别墅里。他乘坐一辆大型帕卡德轿车,配有一切表明他的军衔和职位的显著标志,还有一种专用喇叭,这种低音喇叭一响,几英里之外就知道巴顿要到来。 硝烟散尽,摩洛哥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巴顿的司令部变成了一个社交中心,这里富丽堂皇,简直是 一个豪华的宫廷。数不清的拜访、宴请、舞会,时光在纸醉金迷中悄悄滑过。 然而,此时斯大林格勒之战正如火如荼;在的黎波里塔尼亚,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正同隆美尔酣战不息;大西洋的战火继续熊熊燃烧;在突尼斯,美军正同空运来阻止盟军前进的德军和意大利军队的增援部队作战。 巴顿在摩洛哥的这段经历被一些人认为是他一生中“不体面的一页”。 他的传记作家法拉戈也认为巴顿的这段生活令人无法理解,“在巴顿的戌马一生中,这是一段奇怪的、几乎不可捉摸的插曲。该做的事堆积如山,时间又这么少,而一生渴望战斗的巴顿却似乎满足于他的首次而不全面的胜利所带来的荣誉”。 平心而论,巴顿这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他爱慕虚荣、奢华和享乐的性格缺陷。但同时应该体谅,为了稳定摩洛哥的政局和秩序,他有时不得不与那些上层头面人物保持密切交往。 而且,在任职期间,巴顿并没有完全忘记他的军事职责。他计划把卡萨布兰卡建设成为第一流的军事基地,为此,他组织扩建了机场,改善了后勤供给系统,对刚刚来自美军的新兵,进行了强化训练。他对法军采取笼络和利用的政策,委派他们担负起保卫铁路、公路和桥梁等任务。 诺盖是一个顽固的亲纳粹分子,他老谋深算,惯会使用两面派手法。他利用一切机会利用巴顿性格上的弱点,百般奉迎,博取巴顿的欢心和信任。 美国驻摩洛哥使馆副领事彭德在给华盛顿的一份报告中写道 :“诺盖最终决定同我们合作之后,对美国将领百般献媚,通过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法国军风和金色条带、阿拉伯马术、法国烹调以及殖民地常见的寻欢作乐,诺盖已经博得了美国将军们的欢心。” 由于巴顿的信任,让诺盖继续掌权,使他气焰嚣张。背地里努力扩充自己的势力,疯狂地迫害当地进步力量和亲盟国的反纳粹分子。 英国特工人员也将这里的情况报告给了他们的首相丘吉尔。丘吉尔也为此深感不安,他两次致函罗斯福总统,希望他认真过问此事。 关于摩洛哥的传闻,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巴顿的形象和声望急剧下跌。彭德副领事描述道 :“巴顿迈着大步,手枪拨得嗄啦嗄啦响,任意地滥发脾气,还自我欣赏。” 在美国军界中有许多熟悉巴顿的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如史汀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就认为,巴顿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在未来艰苦的岁月里,还有许多重大战斗在等待着他,不能因为政治上的不成 熟而终结他的军事生命。而且他们一直觉得,稳住摩洛哥的政局对战争的全局是利大于弊的。他们把这些看法汇报给了罗斯福,总统表示理解。 在一次会议过程中,罗斯福就此向丘吉尔开玩笑式地引用了一句古老的东正教格言 :“我的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刻,你可以与魔鬼同行,直至你走过桥去。” 第六章  突尼斯再露锋芒 1943年1月中旬,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及其主要军事顾问来到卡萨布兰卡召开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1943年的作战方针,打算下一步重点进攻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发动代号为“赫斯基”的战役,并任命艾森豪威尔为盟军总司令。 巴顿以东道主的身份接待了这次会议,他把各项工作安排得周密而细致,使全体与会者感到十分满意。 巴顿虽然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他利用各种机会与大人物们接触,表达自己希望参战的强烈要求。 会后,根据会议精神,盟军司令部作出决定:征服突尼斯之后,美英军队将联合进攻西西里,双方各出一半兵力。美军方决定,由巴顿指挥参战的美军部队,这次部队将被称为第7集团军。英军则是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两支部队组成集团军群,由英国的亚历山大将军统一组织指挥。 2月2日,艾森豪威尔给巴顿下达指示,要求他立即着手改编西线特遣部队,后来被叫作第1装甲军,并开始筹划“赫斯基”战役的有关准备事宜。 巴顿在度过了4个月的逍遥时光之后,精神又紧 张起来了,他和他的司令部的参谋人员一起,一面整训部队,一面在作战室纸上谈兵。 可是,突尼斯的战况比美英首脑们原先乐观的估计要糟糕得多。 突尼斯战役是由英军的肯尼思安德森少将承担的,他指挥英国第1集团军,包括美国劳埃德弗雷登多尔少将的第2军,于1942年11月15日就进到了突尼斯塔巴尔卡。11月28日,美国第2军的第1装甲师抵达杰代伊达效区,攻击的战略目标几乎已经在望。 接下来的情况可有些不妙。 德军第10装甲师偷偷地开到了突尼斯。希特勒计划发动一场反攻,不仅要把盟军赶出突尼斯,而且要把他们统统撵出新近在法属北非所夺取的据点。 隆美尔率领他的“非洲军团”来到了突尼斯,隆美尔是德国军队中一员凶悍狡诈的战将,他曾入侵西欧,转战北非,未逢敌手,被称之为“沙漠之狐”。 隆美尔视察战局后,认为他的所有战机都在西边,便把主要攻击方向指向突尼斯的加夫萨。 艾森豪威尔的情报部长莫克勒—费里曼准将提供的情报说,隆美尔正在集结兵力,他们将经过北面猛袭皮雄。 盟军根据这个错误的情报作了相应部署。 1月30日,德军从法伊德进攻,使美军第2军遭到惨重损失。 2月14日,德军向卡塞林山口快速挺进,又一次重创第2军的第1装甲师。 在这次“卡塞林山口”战役,美军伤亡3000多人,被俘3700多人,损失坦克200辆。 2月19日,盟军地面部队司令亚历山大将军视察了前线。他认为。美军的战斗素质很差,难以胜任大规模的战斗,第2军军长弗雷登道尔亦决非隆美尔对手。他向艾森豪威尔建议,选派美军最优秀的将领,替换弗雷登道尔将军 艾森豪威尔同时也接到他派驻第2军的私人代表布雷德利少将的报告,指责弗雷登道尔没有充分发挥该军的最大力量,应该予以撤换。 2月底,巴顿派遣哈蒙少将带领第2装甲师前往突尼斯支援第1装甲师,重新夺回了卡塞林山口。 哈蒙在返回摩洛哥的途中,专程到艾森豪威尔那里去汇报情况。他怀疑弗雷登道尔能否对付得了德国人。他说 :“这是隆美尔呀,而且是最新式的坦克,可怜的弗雷登道尔远不是他的对手。” 最后,他力主派巴顿去突尼斯,他说要不然第2军可能真会土崩瓦解。 艾森豪威尔有点犹豫不决。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无意提出降弗雷登道尔的职,或者把卡塞林战役最初的失败归咎于他。我对他也是这样说的。其他几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对我们一星期的挫折都负有责任。” 3月4日,艾森豪威尔亲自飞往前线了解情况,他看到那里军纪涣散、士气低落,上下军官对弗雷登道尔都有意见。最后他得结论:情况相当糟糕,撤换弗雷登道尔已是事在必行了。 艾森豪威尔立即让副官欧内斯特李上尉告诉参谋长沃尔特史密斯少将通知巴顿待命。当晚10点,史密斯打电话给巴顿,要他务必在3月5日下午之前乘飞机到阿尔及尔的白屋机场报到 ,“准备执行较长期的野战任务 ”,并要他将进攻西西里的任务暂时移交给副手杰弗里凯斯将军。 巴顿带着他的临时参谋长休加菲将军和情报处长奥斯卡科克上校准时赶到指定地点,艾森豪威尔也从特贝萨前线飞返,他们当即在白屋机场召开军事会议。 艾森豪威尔简短地向巴顿作了交待,明确告诉他去接管美军第2军。同时强调指出 :“这个军作为一支美国部队,将直接从亚历山大将军指挥的第18集团军群那里接受命令。”“你的第一大任务,将是支援第8集团军通过马雷斯防线,要尽可能地牵制德军兵 力,要夺取加夫萨,作为蒙哥马利部队的前方补给基地。” 马上就要和隆美尔这样的强劲对手作战,巴顿感到异常兴奋。前不久,他曾在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对海军中校布彻慷慨陈词 :“我们一抵达北非,我就看出隆美尔将在突尼斯加紧攻势,并盼望与那个厉害的杂种厮杀一场。我花了多年时间磨炼自己,准备对付这个家伙,对他的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个战役,自认为对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愿望就是能追杀他一阵,然后在战场上亲自找到他,并亲手把他击毙。” 巴顿感到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浑身充溢着一种说不出的冲动和快感。但令他遗憾的是,他的部队不是主力,而是给蒙哥马利当配角,心中老大不快。 会议一结束,巴顿迅即动身去前线。下午4时30分,他到达君士坦丁,便到第18集团军群司令部向亚历山大将军报到。他们进行地了彻夜长谈,巴顿的热忱、坦率和急切求战的精神给亚历山大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第2天,巴顿带领他的参谋长加菲、副官詹森和斯蒂勒、情报处长奥斯卡科克上校、作战处长肯特兰伯特上校以及勤务兵乔治米克斯,开着一队侦察车和架着机枪的半履带车,急速地驶向设在库伊夫 山的第2军司令部。 巴顿显出一副令人生畏的面容,头戴两颗星的擦得锃亮的钢盔,下额露在钢盔带外面,就像一个战车驾驶员一样,站在装甲车上。车队呼啸着开进那个满是土屋的破烂村庄,高高的天线在车顶上不停地摇晃着,喇叭的尖叫声把受惊的阿拉伯人从泥泞的街道上吓走了。就连那些当兵的,为了避免泥水溅到身上,也急忙躲进最近人家的门口。 就在巴顿赴任的这一天,隆美尔发动了梅德宁战役。他的第10、第15装甲师连续4次向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猛烈攻击,但均遭挫折,被赶回马雷斯防线,而且丧失了52辆坦克和大量人员装备。隆美尔遭此打击之后,深深感到轴心国部队留在非洲将无建树,甚至“等于自寻死路”。 但希特勒等人坚决反对撤离非洲。隆美尔一气之下,于3月9日借口养病返回欧洲去了。 隆美尔的突然离去,使巴顿认为自己遭受到一次“重大挫折 ”,一种失去对手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不免扼腕浩叹。 亚历山大把军事进攻的时间定在3月17日,对于巴顿来说,必须争分夺秒地利用时间整顿部队,提高士气,增强战斗力。 巴顿面对作风松散、精神疲软、士气不振的第2 军官兵,采取了所谓的“高压电休克疗法 ”,雷厉风行地规定了一个又一个不近人情的作法和要求。 当他发现官兵们在早晨都不按时到食堂就餐,立即明确规定:早饭7点开始,7点半结束。迅速改变了参谋人员上班迟到的现象。 接着,他制定了最严格的军容风纪条例,规定每个军人都必须时刻戴着钢盔、系领带、无论是军官、士兵、炊事员、医生、护士概不例外,也不论在室内室外,甚至上厕所都必须这样。 少数人不以为然,他们迟迟不动。巴顿勃然大怒,他亲自出马,四下搜寻那些不戴钢盔的官兵,叫他们排成队示众,严厉地加以训斥 :“我对任何一个不立刻好好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不会容忍的。我给你们最后一个选择机会——要么罚款25美元,要么送军事法庭。我可告诉你们,送军事法庭是要记入档案的。” 这些违纪人员乖乖接受罚款,心里暗暗对这位新来的司令官咒骂不已。巴顿却对自己的作法颇为得意,他对人半开玩笑地说:“当你要动一个人腰包的时候,他的反应最快。” 在第2军采访的随军记者们对此十分不满,他们评论道,这些作法是“不民主和非美国的方法”。 艾森豪威尔的观察员布莱德雷写道 :“每当战士扎绑腿和扣上沉重的钢盔时,他就不能不想起现在指 挥第2军的是巴顿。卡塞林战役以前的日子已经结束了,一个艰苦的新时代已经开始……。尽管这些改革并没有使巴顿赢得众望,但是却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怀疑的印记:第2军的老板是巴顿。” 巴顿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方法治军,他乘坐吉普车不停地颠簸于各营区之间,发表鼓动人心的演说,向官兵们灌输“仇视德国鬼子的情绪 ”,同时认真检查军容风纪。 功夫不负有心人,巴顿奇怪的管理方法很快取得奇效。官兵们由开始怕他、恨他、逐渐变为尊敬他、爱他。部队有了铁的纪律和秩序,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进入了他所说的“战斗竞技状态”。 1943年3月12日,巴顿被晋升为三星中将。 巴顿在就任第2军军长后不久,即对布莱德雷将军在第2军中暧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早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任步兵学校校长,长期从事教育训练工作,精通军事、沉着稳健,被公认为是美国军界一员不可多得的儒将。1943年2月,奉派赴北非担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助手,而没有明确的实际职务。后来艾森豪威尔指派其到突尼斯前线任私人代表,执行联络任务。 巴顿继任第2军军长,习惯于独断专行,仅管他 对布莱德雷本人的才干和为人评价很高,但却非常反感其“耳目”身份。于是,巴顿向艾林豪威尔郑重提出,要么让布莱德雷留下来担任副军长,否则就把他调往别处。艾森豪威尔即刻任命布莱德雷为第2军副军长,作为巴顿的副手。 战争把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巴顿三位杰出的军事人才拧合到一起,他们分别是组织者、思想机器和斗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配合,屡战屡胜,传为佳话。 3月14日,亚历山大给第2军再次下达战斗指令,并明确指出,敌人可能对他的侧面发动反攻,行动要慢一点,切莫走得太远。但巴顿有自己的主意,在突破防线的激烈战斗中,争取突破任务界限的机会,挣脱计划的束缚。 3月16日晚,巴顿将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合集到自己的办公室,十分激动地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诸位,我们明天就要开始进攻,我们要不成功便成仁!” 参谋们对巴顿这种近乎表演的空洞的动员兴趣并不大,关心的是他究竟如何指挥战斗取得胜利。大家拭目以待。 3月17日早晨,第2军按计划展开进攻。主攻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特里艾伦将军率第1步兵师进攻加夫萨,如果进展顺利,还可攻占埃尔盖塔,而 73后为蒙哥马利建立一个燃料库;另一路由奥兰多沃德率第1装甲师通过卡塞林山口,进攻埃尔盖塔东北的斯塔欣—德塞内德,如条件许可,再向梅克纳西推进。其他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 艾森豪威尔和亚历山大来到第2军指挥所督战。巴顿则亲自随同第1步师前进,实施战地指挥。 第一天的进展十分顺利,第1步兵师前进了45英里,占领了加夫萨。 第二天,第1步兵师继续进攻,很快占领盖塔尔。沃德的坦克部队在泥泞的道路上强行进击,夺取了斯塔欣—德塞内德,准备向梅克纳西推进。 两天的胜利令美军士气大振,美国新闻界也大肆渲染,巴顿再次成为了不起的英雄。 正当巴顿踌躇满志,打算挥兵长驱穿过加夫萨和盖塔尔之际,亚历山大派人送来一份《未来作战指示提纲》,明确4个要点:(1)坚守加夫萨 ;(2)拿下并守住马克纳塞以东的高地;(3)派出一支轻型装甲部队去袭击迈祖纳机场,摧毁那里的设施后即返回;(4)主力部队不得越过加夫萨—以克纳塞—法伊德—丰杜克一线。这样一来,巴顿打算突破对方防线直打到海边,从后方包括非洲军团的机会就告吹了。 3月21日,根据《指示提纲》的要求,沃德的坦克部队攻占了塞内车站。22日,占领了马克纳塞。 但接着就被同时到达的德军第10装甲师阻击在内米亚山前,马克纳塞以东高地上的山口近在咫尺,沃德却未能能乘胜发动攻势而夺取它,结果贻误了战机。 入夜前,巴顿命令艾伦将军率领第1步兵师沿加夫萨—加贝斯公路向前推进,并且要攻占北侧的高地,然后脱下鞋和大衣,和衣而睡。 23日早晨6时,该师遭到了德军第10装甲师大约50辆坦克的袭击。 第10装甲师是德军一支战斗力非常强的装甲部队,曾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重创美军,大出风头,这次他们也没有把美军放在眼里,没有料到今非昔比,进攻遭到第2军的顽强抗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 上午战斗结束时, 美军损失了6门125mm大炮、6门105mm大炮、24门半履带式反坦克炮和7门M—10反坦克炮。德军则损失了30辆坦克。 下午40分45分,德军再次发动猛攻,步兵在前,坦克居后,当达到美军阵地300码以内时,被美军炮火和空军轰炸所阻止,只得无功而返。巴顿对这次战斗十分满意,他自豪地指出 :“硝烟一散,我们看到没有一个美国士兵放弃阵地一步。” 但是第1装甲师在梅克纳西以东地区的战况颇为不利,沃德将军的坦克部队陷入岩石遍布的荒漠地带,无法展开,一直到24日晚也未能占领山口。巴顿为 此十分恼怒。大骂沃德是“胆小鬼”、“猪猡”。 仅管如此,巴顿统率的第2军根据第18集团军群的战略意图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即蒙哥马利在南线发动正面重点进攻的关键时刻,巴顿将敌人的精锐部队——德国第10装甲师和一个意大利师吸引到北线来,从而大幅度减轻了蒙哥马利攻克马雷斯防线的压力。亚历山大对巴顿的成绩表示满意,他认为,巴顿的当务之急仍是牵制住第10装甲师,使其难以脱身去增援马雷斯防线。为此,他于26日给巴顿下达了新的指示:暂停梅克纳西的进攻,以第1、第9步兵师和第1装甲师从盖塔尔向加贝斯进攻;以第34步兵师夺取东多塞尔附近的方迪克,为英军第6装甲师进入海岸平原开辟道路。 3月28日,巴顿组织部队从盖塔尔附近的阵地向加贝斯发动进攻。他以艾伦将军的第1师为左翼,埃迪将军的第9师为右翼,力求在敌人阵地中打开一个缺口,以便为沃德将军的第1装甲师投入攻击打开通道。 德军十分清楚,退让就意味着轴心国北非战线的全面崩溃,所以拼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双方损失都很惨重,美军只取得极少进展。 30日,巴顿命令部队暂停进攻,进行修整。 4月6日,巴顿接到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 夺取396高地。 次日早晨7时45分,第18集团军群的联络官马丁上校带着亚历山大的参谋长麦克里里将军的一封信,来到巴顿的司令部。信中写道 :“亚历山大将军相信,尽我们最大力量援助英国第8集团军的重要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必须将装甲部队推进到盖塔尔一带,必须要有付出伤亡的准备。为了向前推进,必须做出一争努力。” 巴顿不喜欢亚历山大将军那种牺牲美军为英军胜利铺路的做法,但为了顾全大局,他接受了命令。 巴顿从第1装甲师中抽出精锐,组成由本森指挥的特遣队,再次发动猛攻。战斗打得很残酷,双方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这时,巴顿又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前沿指挥。当部队被德军的地雷区阻住去路之时,他毅然驾驶吉普车在前开路,穿过雷区。很快,本森突击队便于蒙哥马利8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汇合了。 盖塔尔战役经过22天的血战,美军终于取得胜利。 巴顿下了一道总嘉奖令,满怀激情地表彰了第2军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辉煌战绩 :“在无比崎岖的山地中经过22天激战之后,你们赢得了盖塔尔战役的胜利。你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出色地尽到了职责。不仅在死神时刻威胁着的前线,就是在其余一 切地方,你们都表现英勇、坚贞不屈……由于你们的努力和上帝的保佑,在美军光荣的历史上,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盖塔尔战役的胜利,迫使德军又将其精锐第2装甲师调离马雷斯防线,从而大大帮助了蒙哥马利对阿卡里特河阵地展开正面突击。 整个突尼斯战役已经胜利在望,德国非洲军团即将走向末路。可是,巴顿万万没有料到,他已经没有机会参加最后光荣的决战了。 4月14日,艾森豪威尔突然来到盖塔尔,他对巴顿说:“乔治,我觉得现在该让布雷德利接替你了,你应该回头去搞‘赫斯基’战役。” 过了两天,马歇尔亲自给巴顿打来电话 :“你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证明了我们对你的信任。” 第七章  扬威西西里 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英美高级军事会议上,双方共同达成协定 :“北非战争结束后立即进攻西西里,行动代号为‘赫斯基’。”英美联合参谋部确定这样的目标是:(1)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2)牵制德军,减轻其对苏联的压力;(3)确保地中海战区的主联络和运输安全;(4)为未来在欧洲实施“围歼”计划准备和锻炼队伍。 西西里岛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地中海中,与意大利本土隔着狭窄的墨西登海峡,最窄处仅两英里半。岛的南面与北非的突尼斯隔着90英里的海面相望。 它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岛屿,面积9925平方英里,人口约400万。该岛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大多数海岸山崖陡峭,十分险峻。只有东海岸和东北海岸有巴勒莫、卡塔尼亚等港。 西西里岛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扼地中海交通要冲,实际上将地中海分割为两个部分,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对于德意轴心国来说,突尼斯失守,意大利就失去了西南部的重要屏障,该岛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于是加紧调兵遣将,增强了岛上 的守卫力量。 “赫斯基”计划的起草工作最初在伦敦,由于进展迟缓,于是又转移至北非,由艾森豪威尔亲自抓,地点在阿尔及尔圣乔治饭店的第141号房间,计划班子被命名为“141小组”。工作人员不断增加,旋迁到阿尔及尔郊区波扎利亚的师范学院。计划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141小组”的参谋长是英国少将查尔斯亨利盖尔德纳,曾指挥过第6装甲师,有实战经验,1941年在中东因搞计划出了名。在他的领导下,先后拟制了7个方案,终因未能被各方接受而一一被否定。这样,原定6月10日的进攻日期只好顺延一个月,改为7月10日。 4月中旬,计划小组综合吸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拿出了“赫斯基8号”方案。这个计划搞得很出色,与这次行动有关的高级将领艾森豪威尔、坎宁安海军上将、特德空军上将看过后都赞赏备至。 计划人员在充分考虑西西里地形特点的基础上,认为,要想取胜,从攻击一开始就至少要夺取两个主要港口,以便给在纵深地区作战的部队提供给养。计划规定,由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攻占东面的锡腊库成札;由巴顿的第7集团军攻占西北的巴勒莫。 选择这样两个攻击点是明智而合理的。锡腊库札 不仅有良好的港口设施,而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冲。公元前415年,雅典大将埃尔西比亚德斯在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说过 :“如果锡腊库札失陷,整个西西里就会失陷,紧跟着意大利也会失陷。” 巴勒莫也有良好的港口设施,供船舶靠的岸线很长,敌军易遭受战斗机的攻击,防守也薄弱。从心理战上说,巴勒莫是古代西西里王下榻的地方,又是西西里岛的首府。这两个港口占领之后,盟军还可以扩张战果,东西对进,夹击墨西拿。 巴顿于4月16日从突尼斯前线回到阿尔及尔的拉巴特,被任命为第7集团军司令。他看了“赫斯基”计划后表示十分欣赏,便立即着手筹划本集团军下步具体作战方案。 出乎人们的意料,英军第8集团军的司令蒙哥马利将军却极力反对“赫斯基8号”计划。他认为,如果照这个计划行动,必定造成盟军力量的“分散使用”,一旦遭到敌人后备队的猛烈反攻,盟军将会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据此,蒙哥马利提出了修改方案,即美军的登陆地点不是在巴勒莫,而是在距英军登陆点不远的东南方向,具体地说就是锡腊库札和帕基诺之间。他说,这样部署才便于双方协调配合,以粉碎敌人可能发动的反攻。 蒙哥马利的意见是不公平和站不住脚的。首先, 从军事上讲,他把美军置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美军登陆的滩头十分暴露,并且有沙洲障碍,大大增加了登陆的风险。美军只有一个小港可供依托,补给工作难度相当大。另外,从作战分工来看,英军第8集团军将要攻占的是锡腊库札、卡塔尼亚、墨西拿等著名城市。而美军只能攻占杰拉、利卡塔等无名小镇。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蒙哥马利的做法不妥,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人最后都同意了他的修改意见,包括艾森豪威尔、亚历山大和其他高级将领。 亚历山大在西西里战后的报告中写道 :“风险没有公平分担,差不多全部都落在第7集团军头上。从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出,美军的任务出力大,得名小。………我和我们的参谋们都觉得,这种分摊任务的作法,可能会引起某些不满的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 经过几次会议的争吵商讨,5月3日,蒙哥马利修改的计划还是通过了。亚历山在怀着窘迫不安的心情向巴顿下达了新的命令。最后,他小心翼翼地问道:“乔治,你也可以对我谈谈——你对为你的第7集团军定的新计划同意吗?” 巴顿强压怒火,脚跟一并,敬了个礼,只说了一句 :“将军,我不搞计划——我只服从命令。” 5月中旬,盟军联合参谋部最终确定了西西里战役实施计划,主要内容是:(1)进攻日期定于7月10 日;(2)英国第8集团军在西西里岛东面30英里宽的正面登陆:登普指挥第13军在锡拉库札南面登陆;利斯指挥第30军在帕基诺半岛西侧同时登陆,以确保迅速占领当地的机场。 英军总人数25万。 (3)美国第7集团军在南部40英里宽的地面上登陆作战”由艾伦指挥的第1师居中,在杰拉登陆; 左翼为特拉斯科特的第3师在利卡塔登陆,右翼为米德尔顿指挥的第45师在斯考格利蒂登陆。美军总人数共228万人。 盟军建立了精干的战役指挥机构。艾森豪威尔任陆海空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任副总司令,负责领导第8、第7集团军组成的陆军;坎宁安海军上将任联合海军司令;特德上将任空军司令。 参加西西里战役的各部队都规定了代号。巴顿新建的第7集团军为“343特遣部队 ”,其所属第2军称“快速”部队。声名显赫的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则佯称英国第12集团军。 在西西里岛,德意武装部队共约30万人,由意大利第6集团军司令阿尔弗雷德古佐尼将军统一指挥。其中,意军有4个野战师和6个海岸防御师,装备很差、战斗力也较弱。同时只有350架飞机,分散在12个机场。 德军有两个装甲师,一个是罗兹指挥的第15装 甲师;另一个是赫尔曼戈林的装甲师,他拥有100辆中型和重型坦克,还有60门大炮。两个师共有约3万人,他们装备精良,富有作战经验,有较强的战斗力。 5月下旬,马歇尔将军从华盛顿飞到阿尔及尔,与丘吉尔、艾森豪威尔以及英国陆军参谋长布鲁克等人讨论了西西里战役后进攻意大利本土的问题。而后,他专程去看望了他的宠将巴顿。巴顿陪同马歇尔视察了自己的部队,观看了水陆两栖作战训练。马歇尔对部队严明的纪律和井然有序的战备工作十分满意。临走时,他满意地拍着巴顿的肩膀,说道 :“伙计,我没认错人,你是好样的。祝你交上好运 !”马歇尔的来访使巴顿深受感动和鼓舞。 根据盟军统帅部的计划,西西里登陆作战的第一步是攻占位于西西里岛与突尼斯海岸之间的班泰雷利亚岛。该岛有一座飞机场,是轴心国空袭北非盟军的重要空军基地。攻占此岛的目的既在于消除敌军的基地,同时又可使其成为支援盟军西西里作战的空军基地。 6月初,盟军空军连续6昼夜不间歇地实施狂轰滥炸,不让守岛敌军有睡眠和喘息的机会,上万吨炸药从空中倾泻在该岛东部的狭小地区。11日,守军被迫投降,盟军俘获敌军共11 1万人。 攻占班泰雷利亚岛后,盟军立即把强大的空军部队运至该岛机场,并抓紧时间修整和扩建空军基地。其他部队则着手登陆的战前准备。 万事俱备,大战在即。自7月2日起,盟军出动大批飞机对西西里岛机场进行猛烈的轮番轰炸,完全控制了制空权。 7月5日,巴顿秘密登上海军中将休伊特的新旗舰“蒙罗维亚”号。他的部队将由休伊特指挥的三支分舰队负责运送,他们的代号分别为“菩萨”、“角币”、“分币”。“菩萨”运送特拉斯科特将军的第3加强师到利卡塔 ;“角币”运送艾伦将军的步兵第1师到杰拉以及南面的三个登陆点 ;“分币”运送特罗伊米德尔顿少将的步兵第45师到斯考格利蒂北面和南面的五个登陆点。巴顿随第1师去杰拉。空降兵第82师作为战略预备队。 巴顿和休伊特两位老战友再度相逢协同作战,又高兴又激动,休伊特热情地款待了巴顿,并表示他将永远把第7集团军与海军联系在一起。 7月8日傍晚,部队集结完毕,一切准备全部就绪,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9日早晨,当大军集结在马耳他南面准备向滩头进发时,突然刮起了大风。这是北风之神。传说希腊的北风来自阿尔卑斯山,直扑地中海,引起海啸。下 午,海风达到最大强度,巨浪滔天,登陆受阻。巴顿和休伊特为此十分担忧。可是,气象学专家斯蒂尔海军少校却胸有成竹地对巴顿说 :“将军,这是从法国南部海岸刮来的北风,风势猛,来得快。我敢担保,到晚上22时,风就会平息下来。到进攻之时,天气就会好的。” 晚上10时30分,风势趋于平和。临到午夜,风几乎停了。 进攻即将开始。 全体参谋人员集合到甲板上,第7集团军司令官巴顿中将发表了简短而鼓舞人心的讲话 :“诸位,现在的时间是1943年7月9日午夜12时过1分,也就是7月10日零时1分。我荣幸地奉命指挥美国第7集团军。它是午夜投入战斗,天亮前接受战斗洗礼的历史上第1个集团军。”他说,“你们要为被挑选参加这次行动而感到骄傲,因为你们被授予了进攻和摧毁敌人的权力,你们手中掌握着美国陆军的光荣和世界的未来。注意,你们值得获取这种伟大的信任。” 巴顿老战友休伊特海军中将特地为他们安排了庄重的出征仪式。他向副官下达命令,一支海军仪仗队踏着正步走来,举着海军赠送给巴顿的礼物——一面美国第7集团军新军旗。巴顿激动得热泪盈眶,眼睛里闪着自豪的光芒。此刻,他觉得不是站 在甲板上,而是站立在荣誉的顶端。 1943年7月10日凌晨2时45分,西西里战役开始了。 特拉斯科特第3师的突击队率先登陆,很快占领了预定登陆点利卡塔附近海滩。8时,占领了利卡塔,控制了8英里长的海岸线。 艾伦的步兵第1师突击队在登陆时,遭到意军岸防炮的猛烈轰击,但立即被美国海军舰炮更凶猛的炮火压制,变成了哑巴。突击队迅速登陆,向杰拉城发起攻击,在消灭微弱的抵抗后,占领了该城。第1师控制了皮亚诺卢波的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杰拉城机场。 另外,米德尔顿的第45师和加菲的第2装甲师也相继在预定地点实施登陆。 8时以前,在第7集团军战区,意大利军队不是缴械投降就是仓皇穿过沿海平地向后面的丘陵地溃退。夺取滩头的战斗就这样快刀斩乱麻似地结束了。 与此同时,英军方面传来消息,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没有遭到顽强的抵抗,顺利地占领了锡腊库札。但在奥古斯塔前面停了下来。 初战告捷,不过是整个西西里的序幕。 意大利66岁的古佐尼将军是一员沙场老将,在强兵压境之际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在自己的司令部里 对形势作了冷静的分析和判断,认为杰拉方面的美军是最严重的威胁。他命令守在尼斯切米和卡尔塔吉罗内的坦克部队和德国装甲部队向杰拉登陆的盟军发起反击,乘他们立足未稳将其赶下海去。 上午8时30分,意军的坦克隆隆地向杰拉开来了,仅管他们都是一些老式的轻型坦克,但由于美军的重武器还没有运到,手中的轻武器无法抵挡他们,被纷纷逼到街道两旁的楼房里隐蔽起来。 突击队长达比中校见势不妙,跳上自己的吉普车驰回码头,把刚刚运到岸上的一门火炮卸下,搬到车上,然后把临时安置的反坦克炮开回杰拉,并立即开始射击,很快就把意军的第一次冲锋击溃了。 中午,古佐尼将军决定集中兵力夺回杰拉,他电令第15装甲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阿西埃塔步兵师东调,并催促德军戈林装甲师与意军协同作战,以阻遏盟军主要突击方向的进攻。他们曾一度摧毁了美军的前哨阵地,冲到接近海滩的沙丘地带。在此关键时刻,美国海军的舰炮再次发挥威力,使敌军的几次攻势严重受挫,被迫撤退。 第一天的战果使巴顿非常满意,各部队官兵通过英勇战斗,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滩头阵地,并向内地发展攻占了几个中小城市。但巴顿也清醒地意识到,美军的当务之急是把火炮和坦克赶紧运上岸,否则,如 果第二天敌人的装甲部队发动全面反攻,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命令第2装甲师和第18团迅速作好战斗准备,并决定第二天亲自登陆指挥作战。 正如巴顿预料的那样,古佐尼将军已经下达了命令:天一亮就对杰拉发起突击。他们在距美军第1师阵地只有几英里的地方集中了100辆中型和重型坦克,由戈林装甲师和利沃诺师分别从东西和西北两个方向对美军进行夹击。 7月11日上午6时35分,意大利的俯冲轰炸机开始向杰拉登陆地区海上集结的美军船只发起攻击。 德军戈林装甲师兵分两路,直向杰拉扑来。6时40分,康拉特将军的右战斗群就突破了美军鲍恩第26团第3营的防线。第26团仅仅有两辆轻型坦克,而德军有60多辆坦克,它们气势汹汹,横冲直撞。 第1师官兵拼死守卫阵地,越来越严峻。 此时,在蒙罗维亚号旗舰上的巴顿对步兵第1师所处的危险境况一无所知。 上午9时,巴顿准备上岸。他从头到脚修饰得漂漂亮亮,脚穿高统皮靴,身着紧身马裤和高级毛料衬衫,上面佩戴三条勋表。领带系得很紧,领带头插在衬衫第二颗纽扣下方,脖子上挂着一副大号望远镜和一块地图板,腰间挎着一支柄上镶着珍珠的手枪。头戴钢盔,嘴里衔着一支大雪茄,一副神气十足的派头。 在参谋长盖伊、副官斯蒂尔以及几名士兵的陪同下,巴顿爬下软梯,行动敏捷地登上汽艇,向海岸驶去。由于汽艇不能一直开到靠岸的地方,巴顿便涉水上岸。走在前面开路的是斯蒂尔和一名手执冲锋枪的士兵,巴顿涉水前进,海浪拍打着他的大腿,身背卡宾枪的盖伊紧随其后。 一名战地摄影师看到巴顿走来,连忙举起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进军西西里途中值得纪念的镜头。 突然,轰的一声,一发炮弹在离巴顿背后30码的水中爆炸了。 巴顿抖抖溅到身上的海水,若无其事地对身边的盖伊将军说 :“没关系,普,有前面的城镇给我们遮蔽,杂种们是打不着我们的。” 上岸后,巴顿驱车前往艾伦将军的步兵第1师指挥所。进入杰拉市区,巴顿看到一座三层楼房上飘着一面红旗,一名士兵告诉他这是达比突击队的指挥所。 巴顿跳下车,登上三楼,见到了他最得意的突击队长达比,达比正在用一挺77式德国机关枪向7辆开来的敌人坦克射击。幸亏巴顿此时已经上楼,不然的话,正好遇到这些坦克,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巴顿从这里俯视杰拉市区的街道,目睹了一场极其惨烈的巷战。美军突击队队员与德意军队短兵相接、浴血奋战,相互拼死争夺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 敌军的利沃德师和戈林师向杰拉猛烈攻击,达比突击队与第1师的联系已被他们切断,第18步兵团的防线被康拉特左战斗群的40辆坦克突破,在尼斯切米公路上,第16步兵团似乎也被打散,团长詹姆斯泰勒发出命令:“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无论出现什么情况,谁也不准后退。避开坦克,不准放过其他任何敌人!团炮连正在增援途中,每人必须坚守在现有的阵地上 !” 巴顿通过无线电同海军和空军取得了联系,他要求休伊特将军用舰炮迅速向德军轰击,要求空军给空中支援,同时让休伊特催促炮兵部队火速增援杰拉战场。 当敌人坦克威胁第16团的严重关头,第1步兵师副师长罗斯夫联络到了炮连连长,指示他把火炮拖到敌人当面的一座小山头上,一口气击毁了5辆坦克,打退了其他坦克。 海军博伊斯号巡洋舰上的火炮根据巴顿指示的目标,击毁了康拉特的一批坦克。 师炮兵击毁了更多的敌坦克。 11时,战斗仍在继续进行,但最危急的时刻已经度过,杰拉的滩头阵地总算守住了。 中午,利卡塔步兵第3师派来了10辆坦克,第2作战司令部又派来了两辆坦克。巴顿来到加菲将军的 第2装甲师,命令加菲封锁杰拉和步兵第2师之间空隙地,并派坦克支援达比的突击队。 而后,巴顿驱车去艾伦的第1师指挥所,途中碰到前来的艾伦,他疲惫不堪,用布满血丝的眼睛望着巴顿。 “你认为有把握打赢敌人吗?”巴顿问道。 “我希望如此。”艾伦说,“不过我们需要反坦克武器。” 傍晚,几乎所有的机动预备队都上了岸,军舰也各就各位了,做好了随时进行炮火支援的准备。一切工作就绪后,巴顿才回到“蒙罗维亚”号军舰。此时已是晚上7时整,巴顿在火线上指挥战斗已经有9个小时了。 巴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今天,上帝肯定观察了我。我的作法是正确的,干得很出色。”“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官和他的参谋长,在敌我互相平行而且距离几乎相等的火线上行驶约6英里,这都是异乎寻常的事……我们回到蒙罗维亚号军舰上,已是下午7时,浑身湿透了。这是西西里战役的第一天,我认为我赢回了我所付出的代价。” 7月12日,巴顿的第7集团军继续稳步推进,在以后的3天时间里,陆续攻占了科米索、比斯卡和蓬蒂奥立佛三个机场,滩头阵地的最后目标也已占 领。第45师占领了西西里的军事重镇、古佐尼将军的司令部所在地恩纳,这原本是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预定攻占的目标。被进展快速的美军抢先一步占领了。 巴顿说道:“自从10日拂晓成功地进行首次登陆以来,我们继续向前推进,比原定时间提前了几天。其原因是一旦我们把敌人轰走,就没让他们停下来,而可以说是穷追不舍……” 几天来,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的进展却不尽人意。第一天,登陆部队非常顺利,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第5步兵师在上午9时就从主要公路上占领了锡腊库札。但是,由于蒙哥马利优柔寡断,没有快速地继续向前推进,很快就被敌人拖住了。德军戈林装甲师、第1空降师和两个精锐的意大利装甲师及时地调到埃特纳山西南,从卡塔尼亚至恩纳形成了一道截击第8集团军的坚固防线。现在,蒙哥马利去墨西拿的通道被堵住了。 当蒙哥马利发现通往墨西拿的沿海公路靠近埃斯纳山东侧被封锁后,便决定从山的另一侧突破。他选择了左翼的117号公路,但按计划规定,这条公路是美军的重要通道,而且美军第45师正沿公路向北挺进。 于是,蒙哥马利向亚历山大要求,美军撤离117号公路,把它让给英国第8集团军。这一要求得到 了同意。 7月14日,亚历山大将这一决定通知巴顿。这一次,巴顿没有像往常那样对不公正的待遇勃然大怒。他点燃一支大雪茄,对命令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和思考。他认为,执行这一命令,有利于帮助蒙哥马利摆脱困境,对战役全局是必要的;而且,这也许是一个新的机遇,放弃北行的公路,就可以把主攻方向转向西线,可以实现攻占巴勒莫的愿望,取得更大的战果。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改变行军路线后,遇到了新的更大麻烦。希特勒调集了第1伞兵师、第29装甲团火力增援西西里岛,目的在于“阻滞敌军的进展并把敌军阻止在埃特纳山西侧使其前进不得”。 他们占据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顽强地据守着防线。这样,蒙哥马利的第13军在卡塔尼亚受阻;第30军在阿拉诺地区徘徊不前,而且部队开始染上了疟疾;第8集团军不得不取守势,以等待北非援军的到来。 英军进攻严重受阻使整个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亚历山大开始把希望寄托在巴顿的身上了。7月16日,他向巴顿发来一项新的指令,美军可以向阿格里琴托发动攻击,而且只要有可能,就拿下先前禁止夺取的安佩多克莱港。实际上,特拉斯科特的第3师已经拿下了安佩多克莱港。至于阿格里琴托,第二天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到手了。 现在,巴顿认为,东路美军的作用已经由助攻转变为主攻,攻击的目标应该是巴勒莫。7月17日,巴顿乘飞机来到亚历山大的司令部,他直截了当地对亚历山大说 :“将军,我来请你解除对我的束缚,并把你的命令改成这样 :‘第7集团军应迅速向西北和北面挺进,攻占巴勒莫,并割裂敌军兵力。’” 亚历山大同意了巴顿的请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盟军夺回战役的主动权,摆脱僵持局面,谋求新的发展 解除了束缚手脚的枷锁,巴顿立即大刀阔斧地行动起来。他把特拉斯科特的第3师、李奇微的第82空降师和加菲的第2装甲师组成了一个临时军,由凯斯将军指挥,对巴勒莫实施决定性的攻击。必要时,由布雷德利率领第2军横穿西西里岛中心从东面攻打巴勒莫,或有可能,折向东面攻打墨西拿。 7月19日,巴顿下令,快速挺进,5天之内拿下巴勒莫。暂编军各部立即以卷席之势向前推进。 20日,巴顿又下令组成一支“X特遣队”,用于攻占卡斯特尔维特拉诺,并把第2装甲师调上来参加决战。 21日,达比指挥的特遣队占领了卡斯特尔维特拉诺。 22日,达比的特遣队沿海岸线挥师西进。第2 装甲师也投入了行动,向东北迅速推进到巴勒莫郊外。与此同时,特拉斯科特的第3师以每小时3英里的强行军从科列奥奈赶到东南的阵地。 暂编军闪电般地抵达巴勒莫使城内守军惊惶失措,根本无法组织任何有效的抵抗,投降成了唯一的出路。 凯斯将军命令第2装甲师开进城内,并指示特拉斯科特将军派第3步兵师的部队去保护重要设施以防破坏。 当晚10点,两名诚惶诚恐的意大利将军代表该城守军向凯斯将军表示投降。 午夜时分,巴顿乘车进入巴勒莫,凯斯和加菲在市中心的四角广场迎接他。公路两边站满了人,他们高呼“打倒墨索里尼!”和“美国人万岁!”的口号。 24日,巴顿返回阿格里琴托的集团军指挥所,在一座宽敞的混凝土建筑的大厅里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他笑容可掬地大步走进会场,一双蓝色的眼睛闪烁着胜利的神采。他身着一件定做的马裤呢衬衫和紧身马裤,腰间吊着一支柄上镶有珍珠的手枪。 “先生们,”他说,“我们走了大约二百英里的崎岖道路才到巴勒莫。我们推进速度之快,以及我们所经路途之艰难,比起德国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没有给他们一丝喘息的机会。” 然后,巴顿向记者公布了巴勒莫作战的统计数字。 俘获敌军44000人,打死打伤6000人,击落敌机190架,缴获大炮67门。美军在4天时间里推进200英里,仅伤亡300余人。 亚历山大及时发来电报:“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你们干得漂亮极了,我向你和你的全体优秀官兵致以最衷心的祝贺。” 巴勒莫作战的胜利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同盟国的士气,并迫使墨索里尼于7月25日被迫辞职。 巴顿又一次名扬四海,他的进攻精神与日臻完善的指挥艺术得到广泛的肯定与赞扬。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巴顿是一个机智的军事家,他在指挥战斗时总是清醒地估计速度的价值。西西里战役中他的快速行动很快使敌人只剩下墨西拿一个港口,它挫伤了庞大的意大利军队的士气,并且使巴顿的部队能够从西部进攻,以打破东线的僵持局面。” 第八章  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凌晨,世界反西斯战争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战役正式打响。 首先,2395架运输机和847架滑翔机从英国的3个机场起飞,载着3个伞兵师在夜幕下于诺曼底着陆。 黎明时分,美英空军先后出动3000架次飞机,对德军海岸防线进行狂轰滥炸;6000多艘舰船浩浩荡荡横渡英吉利海峡,各种舰炮猛轰沿岸敌军阵地。霎时间,诺曼底山摇地动、火光冲天,直炸得德军魂飞天外、鬼哭狼嚎。 6时30分,美军第7军第4师开始在犹地海滩登陆。 美军第5军第1师从奥马哈海滩登陆。 英军第2集团军于7时20分开始登陆。 经过一天激烈战斗,第二天,英美滩头阵地连成一片,盟军初步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 诺曼底海岸炮火连天、战事正酣,但美军的头号猛将巴顿却仍然呆在远离战场的英国中部地区,连火药味都闻不到。他心急如火,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 安。他担心自己在投入战斗之前,战斗就结束了。 艾森豪威尔之所以继续让巴顿在英国按兵不动,一方面是由于巴顿的任务不是抢占滩头阵地,而是向内地扩张战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续实施“坚韧”诱骗行动,使德军误以为巴顿部队将在加莱地区登陆,从而不敢贸然调动加莱地区兵力增援诺曼底。 6月底,巴顿奉命将司令部从波维尔厅迁往南安普敦以西19英里处的布雷摩公馆。同时,第13集团军各部队也秘密向英国东南部集结。 此时,“霸王” 计划的进展因受到德军抵抗而有所减缓,看来到了关键时刻。7月2日,艾森豪威尔打电话给巴顿,希望他火速赶到法国战线,准备投入战斗。 1944年7月6日,对巴顿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伟大的日子,他终于盼来了重返欧洲战场的时刻,他像一个腰缠万贯的游客出门旅行一般,昂首阔步、气宇轩昂地登上飞机。他把随身携带的《诺曼人的征服史》展开阅读,仔细研究书中所描写的征服英国的征服者威廉在诺曼底和布列塔尼作战中所曾跋涉过的道路,以备在今后的战斗中利用这些道路。 飞机在奥马哈海滩后面的一个简易机场着陆。巴顿一行受到布莱德雷将军的副官切斯特汉森中校的迎接,然后驱车前往设在伊西格尼南面一片树林中的 布莱德雷的司令部。来到司令部后,布莱德雷伸出双臂真诚热情地欢迎巴顿的到来。 此时的第3集团军正在集结过程中,其中许多部队在英国整装待发,像一支满弓的利箭,就等巴顿一声令下了。 盟军在经过40多天的激战后,并没有达到战役计划第1阶段的目标,也没有给巴顿部队创造出在右翼实施突破的机会。到7月10日为止,盟军共损失6万多人。 布莱德雷深深感到局势的严重,毅然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攻势——“眼睛蛇”攻势。其主要内容是:集中大量的轰炸机对圣洛以南地区狭窄的正面实施最强有力的轰炸,然后以第1集团军的第7军实施突破,以求打破目前的僵局,突破库坦塞斯—科蒙防线,攻占阿夫朗什,为巴顿第3集团军横扫布列塔尼的扩张成果的行动打开局面。 “眼睛蛇”战役于7月25日开始,艾森豪威尔亲临前线督战。上午11时,盟军对圣洛西面一块长5里宽1里的长方形敌军防御阵地实施大规模的炮击和空袭行动揭开了“眼睛蛇”行动的序幕。美军轰炸机进行地毯式轰炸,大约3000架美国空军轰炸机朝敌防御阵地投下了4000多吨高爆弹、杀伤炸弹和凝固汽油弹。而后,坦克和步兵在轰炸机的支援下,对圣 洛的防御之敌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倾刻之间,大片德军阵地被夷为平地,火炮、车辆和坦克被炸成废铁,弹药库被摧毁,通讯线路被切断,数千名德军被炸死。德军很快失去指挥和协同作战能力,陷入一片混乱。 “眼镜蛇”的计划实施两天,到27日晚美军就攻占了库坦塞斯,至此,该计划的基本目标就已大部完成。28日,布莱德雷打电话指示巴顿:以第1集团军副司令的名义到前线督战,督促第8军扩大战果,打开布列塔尼的大门,并要尽快使第15军投入战斗。并指出,第8军打开布列塔尼大门之时,就是巴顿的第3集团军投入战斗的时刻。 接到命令后,巴顿立即带着参谋长加菲将军、第15军军长海斯利普将军等人前往第8军司令部。在听取了第8军军长米德尔顿将军的汇报后,巴顿认为,由于交通阻滞,第8军的推进速度已经大为减慢,当务之急是使部队以最快速度抵达阿夫朗什。巴顿非常熟悉这个地方,30多年前,他偕同夫人曾乘坐敞篷汽车游览过该地,它位于塞厄河与塞鲁河之间,在军用地图上只不过是一个标记,但实地却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巴顿意识到,阿夫朗什不仅是通向布列塔尼的大门,而且还是解放法国的关键所在。 于是,巴顿立即对部队进行了新的部署,把两个 装甲师作为前锋,快速向阿夫朗什推进。29日,第6装甲师从西侧向南挺进,直抵库坦塞斯以南地区;第4装甲师沿佩里耶——库坦塞斯公路南下。 7月30日是个星期天,对于第8军来说是个可喜的日子。这一天,取得了巨大战果:第6装甲师占领了格朗维尔;第4装甲师则攻占了阿夫朗什,并夺取了塞厄河上的两座桥。 7月31日上午,格罗的第6装甲师越过了格朗维尔,迅速向东南推进到阿夫朗什地区。第4装甲师的的部队正从阿夫朗什向南搜索。下午,美军在阿夫朗什站稳了脚跟,抢占了交通要冲蓬托博尔桥。这里的三条公路分别通往西面的布列塔尼、南面的卢瓦尔、东面的塞纳河和巴黎。当晚,美军又抢占了塞鲁河上的两座水坝,防止了德军炸毁水坝阻滞美军的行动。 1944年8月1日,美军第3集团军全部投入了战斗,这标志着巴顿及其所统率的部队已经能够完全独立作战了。 这一天,艾森豪威尔成为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总指挥,统辖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和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群下辖霍斯奇将军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第3集团军。 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同一天正式成立,下辖米德尔顿的第8军;韦德海斯利普的第15军;沃尔顿 沃克的第20军和吉尔伯特库克的第12军。 当天,第3集团军司令部迁到了库汤斯东南的宾加德。巴顿显得格外兴奋,他特意穿上干净整洁的呢子制服,神采奕奕、充满自信。他把司令部的参谋人员集合到一起,每人斟了一杯白兰地酒,共同庆祝第3集团军的诞生。巴顿发表了简短激昂的祝酒词,他说 :“我们将在今天中午12时正式投入战斗,一个伟大的时刻即将来临。你们要记住一条座右铭,那就是:‘果敢,果敢、永远果敢!’我们必须一往无前,揪住敌人紧紧不放,把它打得魂不附体。我相信各位先生会做得非常出色的。” 按照原定计划,第3集团军的第一步任务是夺取布列塔尼,占领半岛上的重要港口。但通过对战局的深入考察,巴顿认识到,战场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役的重点此时已转移到科唐坦以南、西南和东南的广阔地域,布列塔尼实际上已失去其战略意义,降到了次要地位。而且,随着战线迅速向前推移,布列塔尼沿海港口的意义已不像“霸王”作战计划所预料的那么关键了。 此时,巴顿的目光早已越过了布列塔尼,指向了昂热。昂热是一座千年古城,坐落在阿夫朗什以南近100英里处,是法国首都巴黎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夺取它就等于掌握了进入巴黎的金钥匙。 8月1日下午,巴顿按照自己心中的新方案命令第3集团军迅速行动起来,在快速通过阿夫朗什山口后,第8军以最快的速度向布列塔尼挺进,限定在5天之内必须攻占布列塔尼半岛顶端的布雷斯特城。第3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则向左大转弯全部转入东线作战。其具体部署是:米德尔顿率领第6装甲师和第79步兵师向布雷斯特挺进;第4装甲师和第8步兵师指向布列塔尼的首府雷恩——进攻矛头直指昂热和法国腹地。 在阿夫朗什山口,道路狭窄,人口车辆十分拥挤。巴顿带领参谋人员赶到现场,在关键地点监督步兵通过。他爬上一个岗亭,不停地挥动手臂,又是喊、又是骂,又是鼓动,并时而跳下岗亭,帮助疏导阻塞的车辆前进。在他和参谋人员的指挥下,本来十分混乱的交通秩序很快变得有条不紊,部队很顺利地通过了阿夫朗什山口。 通过山口后,第8军全力向布列塔尼扑去。 在布列塔尼之战中,巴顿与第8军军长米德尔顿将军在战术运用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矛盾。米德尔顿是一位步兵出身的优秀指挥官,行动谨慎稳健,喜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缺乏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巴顿则十分重视部队的机动性和速度,喜欢不间断地进攻和冒险。他认为,布列塔尼之敌已成惊弓之鸟,不 堪一击,所以美军应大胆利用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速度,绕过中间目标,向最终目标快速推进。如果能尽快拿下最终目标布雷斯特,就算大功告成,肃清残余之敌只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对于巴顿的战术原则,米德尔顿既不理解也不愿意接受。布莱德雷也支持米德尔顿的主张。他们之间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战术风格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根据自己的作战原则,米德尔顿决定步兵在前面推进,装甲兵尾随其后予以支援。他命令第6装甲师长格罗将军原地待命。巴顿知道后,亲临格罗的指挥所,命令他立即出发,向迪南挺进,进入布列塔尼,绕过敌人的抵抗,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争取在星期六晚之前到达布雷斯特。 8月2日,部队进展十分顺利,一鼓作气前进了35英里。3日,又推进了30英里,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卢代阿克,离布雷斯特只有100英里了。 可是,在布莱德雷的支持下,米德尔顿开始干预格罗的行动。格罗接到命令:部队立即集结,原路返回,攻占迪南,以便为全军大规模地进攻圣马洛创造条件。格罗简直气呆了,但无可奈何,只得奉命行事。 8月4日上午,正当格罗同参谋人员研究进攻迪南的作战方案时,巴顿突然来到指挥所,他冲着格罗 怒不可遏地吼道 :“你在这里搞什么鬼名堂?我不是叫你去布雷斯特吗?”格罗满腹委曲地解释了缘由,巴顿说 :“我去找米德尔顿,你马上开路,一直开到布雷斯特为止。” 于是,格罗向各级指挥官下达命令 :“全师部队按原定计划开往布雷斯特,不再攻打迪南。” 巴顿驱车来到自己的司令部,恰好布莱德雷正在等他。巴顿说明格罗已向布雷斯特全速推进的情况。事已至此,布莱德雷只好作罢,并告知巴顿,好自为之,尽早将布雷斯特攻占下来。 然而,尽管格罗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行进,终因布莱德雷和米德尔顿的干扰而被延误了整整一天,进攻的锐气受到了挫伤。而德军抓住时机,把布列塔尼西部的海岸守备部队全部撤进布雷斯特城,大大加强了防御,给美军的攻城战斗造成了巨大困难。后来,美军整整耗费了10天时间,付出伤亡1万人的代价才攻占了该城。 战役进行到此时,艾森豪威尔及其盟军高级将领都理解了巴顿在战役初期就提倡的战役目标,决心对“霸王”计划进行全面修攻,只需派少量部队进入布列塔尼,其主力的基本任务是向东推进,扩大在欧洲大陆的占领区。 尽管布列塔尼在战略上已降至次要地位,尽管由 于布莱德雷和米德尔顿的干预,巴顿属下的部队未能在预定时间内拿下布雷斯特,但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第6装甲师向布雷斯特发起的闪电般的推进是一个空前的创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们以伤亡500余人的微小代价,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在敌人腹地长驱直入200英里。在布列塔尼之战之后以及随之而来的欧洲大决战中,巴顿的战术思想和作战风格得到广泛的确认。正如马歇尔将军所评价的那样 :“布莱德雷将领导这次登陆,但他只是个着眼于目标的将领。我们一旦行动起来,巴顿才是那种有魄力、有创造性、迅速果断、敢于迎着危险上的人。” 到8月6日为止,盟军在法国境内的进展一直十分顺利。克里勒的加拿大第1集团军已做好对法莱斯公路进攻的准备;登普西的英国第2集团军已经占领了诺曼底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地蒙特潘松,正向孔代和阿让唐推进;霍奇斯的美国第1集团军正在向栋夫龙和阿朗松进攻;巴顿下辖的第15军已经接近了勒芒;在阿夫朗什以南盟军的补给线上至少有12个师在推进。德军在节节败退。 此时,狂妄的希特勒制定了一个全面反攻计划,他命令德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反攻,第7集团军突破莫尔坦与阿夫朗什之间的美军战线,一举推进到海边,对布列塔尼的美军围而歼之。 这无疑是一个孤注一掷、徒劳无功的举动。但在8月7日凌晨,德军仍然按照希特勒的指令开始进攻了。德军左翼第116装甲师的攻势一开始就严重受挫,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德军第2装甲师的一个纵队在进攻中被美军第3装甲师迎面挡住了去路。德军第1、第2装甲师向美军第7、第19军的结合部发起猛攻,突入美国阵地,但不久便遭到盟军空军的狂轰滥炸,损失极其惨重,士气一落千丈。德军第1天的反攻被有效地遏制了。 8日,德军继续发动进攻,竭力向纵深推进,但美军阵地固若金汤。到了11日,德军的进攻已成为强弩之末。12日,美军已彻底粉碎了德军反攻阿夫朗什的企图,并开始收复失地。 正当德军发动正面进攻之时,巴顿的目光早已越过了莫尔坦,构思了一个更加大胆的作战方案。他在8月4日就命令第15军和第20军绕过敌人的一切抵抗,马不停蹄地前进,在到达马延河和卢瓦尔河之后,立即改变进攻路线,挥师北上,对敌实施侧翼迂回,歼灭敌军主力。 看到这一歼敌良机的人,除巴顿之外,还有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 蒙哥马利制订了一个“大纵深包围歼敌”的计划,即正面的盟军牵制住法莱斯和莫尔坦的敌军,盟军主 力对敌两侧实施迂回包围。他要求美国第12集团军群将右翼部队调头向北,全力向阿朗松推进,同时命令加拿大第1集团军和英国第1集团军火速向法莱斯推进。他认为,如果德军遵循希特勒的反攻计划,在原地延宕3天的话,巴顿就能与加拿大部队在法莱斯和阿让唐对接,那么,德军大规模被歼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布莱德雷也意识到这一良机,他说 :“德军由于发起这场进攻,反而招致了从南北两方遭到包围的危险。” 他决定,由正面部队继续牵制德军,由左翼的加拿大部队推进到法莱斯,并抵达阿让唐,再命令攻占勒芒的海斯利普调头北上,与加拿大部队在阿让唐汇合,以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8月9日,巴顿接到命令,第15军作为钳形攻势南翼的先锋,从勒芒调头北向,沿阿朗松—塞厄斯轴线向塞厄斯—卡鲁热一线挺进,准备朝阿让唐方向,在敌军侧翼和后方与其展开进一步的战斗。 接此命令后,巴顿立即给海斯利普的第15军下达了一道意义非凡的命令 :“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进行的下一阶段战斗的目的是:将迄今在沿英吉利海峡一线与盟军对峙的德军赶至巴黎和鲁昂之间的塞纳河边。根据此计划,你部要沿勒芒—阿朗松—塞厄斯轴线前进,目的是首先夺取塞厄斯—卡鲁热一 线,包括塞厄斯和卡鲁热两城。现将第5装甲师和第79、第90步兵师及法国第2装甲师划归你部,供你部准备向纵深推进之用。你的使命现在是,将来也仍然是歼灭德军于你的前沿。” 海斯利普对上述作战命令心领神会,当天就开始进军。8月10日便抵达阿朗松和塞厄斯。紧接着,第5装甲师在右,法国第2装甲师居左,向阿让唐进发。 8月11日,在巴顿的亲自指挥下,美法军队推进了15英里,离阿让唐只有一半的路程了。12日,装甲部队越过佩尔塞恩森林,快速推进,把道路两侧的敌军留给步兵去扫除。天黑时,第5装甲师已经抵达萨尔特河,并在阿让唐东北处渡过河。法国第2装甲师也抵达阿让唐城南4英里处,并派出侦察部队摸清前沿敌情。 巴顿认为,在美军第79、第90师的支援下,这两个装甲师与法莱斯南的加拿大部队对进,很快就能完成对德军围歼的计划。 然而,就在巴顿指挥大军长驱锐进,即将对德军实现合围的关键时刻,一个突然的电话命令,阻止了部队的前进。 1944年8月13日下午11时30分,布莱德雷的参谋长利文艾伦少将给巴顿的司令部打来电话,传达了布莱德雷下达的紧急命令 :“你部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越过英、美在法莱斯—阿让唐地区的战区分界 线,第15军必须在阿让唐—塞厄斯一线止步。” 当加菲将军将这一命令转告给巴顿时,巴顿一下子惊得目瞪口呆,他绝对无法相信这个荒唐透顶的事实。他脸色苍白地问:“这是开玩笑吗?”“不是,”加菲郑重其事地答道,“ 这是艾伦将军替布莱德雷传达的命令。” 事关重大,巴顿立即给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挂电话,与布莱德雷交涉,希望他收回成命,但得到的回答是 :“绝对不行!你不能越过阿让唐,必须停止前进。” 放下电话,巴顿十分气馁。他心情沉重地对加菲将军说 :“为什么第15军要在穿过阿让唐的这条东西线上停止前进?这必将成为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问题。” 战争情况果然不出巴顿所料。就在第15军停止前进两天以后,大批溃不成军的德军从法莱斯以北的一个十几英里的缺口仓皇逃走,一个百年不遇的围歼敌军的良机就这样白白地断送掉了。 造成这次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布莱德雷主观判断上的错误,对此他感到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对于他的这一致命弱点,巴顿一针见血地指出 :“布莱德雷的座右铭是‘有疑则停’。” 第九章  兵围塞纳河 在诺曼底登陆、布列塔尼之战和法莱斯围歼战中,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一路过关斩将、攻城夺隘,为解放法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前面提及的“保密”等原因的限制,巴顿和第3集团军始终是以秘密的身份参加作战的,各级战报和新闻媒介均不得暴露他们的名字。 巴顿从来就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他视荣誉如生命,尤其是取得如此辉煌胜利的日子里,却让他继续默默无闻地战斗,把荣誉和桂冠戴在别人的头上,他的内心感到痛苦和压抑。 同时, 这也极大地挫伤了第3集团军全体官兵的士气。巴顿曾不止一次地抱怨 :“这种该死的保密把第3集团军的功绩全部掩盖起来,我怎样才能使它保持高昂的士气呢?” 8月14日,是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在法国参战两周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巴顿在参谋会议上作了一个演讲,他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战绩,指出:“自8月1日参战以来,我们从阿夫朗什向东推进了150英里,解放了法国大片土地。迄今为止比有史以来的其他军队都前进得更快、更远。” 他要求部下在下一 阶段战斗中大力发扬这一作风,创造出更加惊人的成绩。 就在这一天,艾森豪威尔正式同意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结束“秘密状态”。 很快,报纸和广播中充满了巴顿和他的部队胜利进军的消息和对他们辉煌业绩的颂扬,美英两国各界人士都高声为巴顿喝彩叫好。各个报刊、电台的记者纷至沓来采访巴顿,使之受到巨大鼓舞。 第一战役的第三阶段即将开始,第3集团军正在快速向塞纳河挺进,并以芒特—加西库尔和埃尔伯夫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另一次大包围。 根据布莱德雷的命令,8月14日,巴顿指示勒克莱尔的法国装甲师和另一个步兵师留守阿让唐,其余部队向东推进。 这样,第3集团军将会在一个60英里宽的正面向前快速推进,直逼法国首都巴黎。这正是巴顿梦寐以求的愿望。 1944年8月的西欧战局以巴顿的胜利进军而载入史册。第12军在吉尔伯特库克等将的指挥下,兵分两路稳步前进。日落前,他们来到奥尔良机场,经过短暂的激烈战斗,部队乘夜色攻入奥尔良市郊。第二天清晨,两个装甲团和第137步兵团分别从北面和西面破城而入,守敌仓皇逃窜。战斗刚一结束,奥尔良全城的居民便涌上街头,迎接解放者的到来。 他们载歌载舞,张灯结彩,使这座刚刚摆脱德寇法西斯魔爪的城市呈现出一派节日气氛。当晚,该市的无线电台向全世界宣布:圣女贞德的城市被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解放了。 与此同时,第20军向沙特尔快速进军。8月15日,进入沙特尔市郊,然后从西面和西南面攻城。驻守沙特尔的德国第1集团军司令谢瓦勒里将军把从诺曼底退下来的第48师和从南部来的第338师组成战斗集群,与第1集团军共同加强了防御,准备决一死战。经过三天激战,直到18日,美军步兵和坦克部队才进占该城,俘敌2000余人,并占领了一个完好无损的机场。此时,第20军距巴黎只有50英里了。 左翼的第15军也在大踏步前进:第79师直扑诺让勒罗特鲁;第5装甲师从阿让唐向前迅速推进了60英里。16日上午,第5装甲师已越过厄尔河,包围了德勒,德军弃城而逃,美军不战而胜。同日,第79师穿过诺让勒罗特鲁,在厄尔河对岸建立了坚固的桥头阵地。 通向巴黎的道路已经打通了。巴顿部队在厄尔河上占据了5座桥梁,他下属的3个军对巴黎已形成了半圆形包围圈,最近处距巴黎只有30英里,巴黎这座世界名城近在咫尺,指日可下。对于巴顿来说,他早就盼望着亲自解放这座他所热爱的千年古城,完成这 个令世人瞩目的神圣使命。在他心目中,征服巴黎是他军事生涯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种种原因,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都主张暂时置巴黎于不顾,快速向东追击敌军,争取把德军主力部队歼灭在法国境内,然后回头收拾这座孤城。据此,布莱德雷命令巴顿的第3集团军继续向塞纳河全速推进,粉碎敌军的逃跑企图。 失去解放巴黎的辉煌,令巴顿万分遗憾。但只好遵从上司的战略意图绕道前行,挥兵东进。 8月17日,第15军从德勒向塞纳河推进了26英里,强占了芒特。在西欧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巴顿的装甲部队像插上了双翅,风驰电掣般地向前狂奔。德军兵败如山倒,一溃千里,其第7集团军,第5装甲军的残部以及从诺曼底、法莱斯等地溃退下来的部队抱头鼠窜,纷纷退缩至莱桑德利和奎恩之间的塞纳河的渡口附近。 为了实现对德军的最后包围,布莱德雷果断地命令巴顿:第5装甲师立即沿塞纳河左岸调头向北,直奔卢维耶;第19军则冲向埃尔本夫。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在芒特、默伦、枫丹白露和特鲁瓦等地渡过塞纳河。 17日夜间,芒特地区狂风呼啸,第79师强渡塞纳河。第313团排成一字形沿一条水坝顺利过河。 其余部队乘坐舟船携轻武器渡河。到下半夜,该师大部分人马渡河完毕。次日,他们出其不意地抢占了设在拉罗利的集团军群指挥部,并向刚刚到达该地区的德军发起进攻。 第5装甲师于20日开始向西北方向的卢维耶推进。德军集中部署了兵力,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进行殊死顽抗。第5装甲师用了整整5天时间,才打通了20英里的通道。左翼的第19军于25日攻占了埃尔本夫。 到25日为止,第3集团军在巴黎以南的塞纳河上游和特鲁瓦河段上占据了4个桥头阵地,由于他们进军非常之快,以致把大批疲惫不堪的德国人甩在了身后。 此时,德军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又一次面临着被围歼的危险。在整个8月下旬,他们亡命东撤,潮水般地向塞纳河对岸涌去。但由于巴顿的迅速出击,占领了塞纳河上的大部分渡口,使德军重武器、车辆的撤退严重受阻。结果,在奎恩的南面和西南面的两个大拐弯处,挤满了等待过河的德军和辎重,盟军空军乘机实施大规模空袭,炸死炸伤敌军数万人,击毁各种军车4000余辆,其中包括200辆坦克。 在解放法国的令人振奋的日子里,巴顿及其第3集团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他们的名字和辉煌业 绩广为传颂、家喻户晓。每到一地,都受到法国人载歌载舞的夹道欢迎,狂热地捧献出无数鲜花、美酒和水果,人们高举着法兰西的三色旗和美国的星条旗,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法国的心脏——巴黎已经是一座孤岛,处于大军围困之中。8月19日,法国爱国人士和地下武装力量在警察部队支持下,发动了武装起义,占据了市内的一些要害部门,迫使德国占领军妥协停火,现在,进驻巴黎时机完全成熟了。 派谁进入巴黎最合适呢?盟军最高司令部反复斟酌,在法国统帅戴高乐将军的干预下,决定第一支进入巴黎的盟军部队必须是具有一个师兵力的法国部队。 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最终选定了第3集团军所属的勒克莱尔第2装甲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的法国部队,由它来完成对巴黎的解放,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十分适宜的。 布莱德雷告知巴顿:艾森豪威尔决定只让“法国师”进入巴黎,并暗示,解放巴黎的任务已经交给了第1集团军,由第1集团军的第5军军长杰罗来担负这一神圣使命。随后,即将勒克莱尔的第2装甲师从巴顿属下抽调出来,划归第5军。 8月25日,勒克莱尔的第2装甲师八面威风地开进了法国的千年古都巴黎,随即便被淹没在欢迎人 群的鲜花、彩带和汽球的海洋之中。下午3时15分,在蒙帖纳斯车站举行了盛大仪式,德军司令冯肖里茨正式向勒克莱尔交出了这座受尽磨难的历史名城。 在将近一个月的浴血苦战中,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的将士们为法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奋斗与牺牲,他们向前推进了500英里,解放了47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歼灭德军10万余人,摧毁和缴获敌坦克500余辆、火炮200多门。可以肯定地说,假如允许他们在阿让唐实现合围的话,他们的战果将会更加辉煌。如果没有正确果断的指挥,没有平时的艰苦训练和高昂的士气,要取得这样惊人的战绩是不可想象的。 巴黎的解放实际上标志着诺曼底战役正式结束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巴顿为它的到来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而当它到来之际,巴顿却被完全排斥在外,剥夺了应当享有的荣誉,他心中的不平和痛苦是难以言状的。但时隔不久,有三件事使巴顿得到了某种安慰和补偿。其一,戴高乐亲自任命的驻巴黎军事长官皮矣尔约瑟夫柯尼希将军,在赴任途中专程绕道拜访了巴顿,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他为解放巴黎所作贡献的深切感谢,使巴顿为之感动得热泪盈眶;其二,第5军军长杰罗以征服者自居,傲慢地通知戴高乐,说准备把这座城市移交给法国人。柯尼希将军反唇相讥 :“请你不必费心,自解放之日起,这座城市就已 经收归法国了。”杰罗讨了个没趣。 巴顿闻听后幸灾乐祸地大叫 :“老柯尼希干得好 !”其三,勒克莱尔第2装甲师编入第5军后,十分怀念巴顿,继续把自己当成第3集团军的成员,在进入巴黎后他们逢人便讲 :“我们是第3集团军。” 因此,英国“广播电台在宣传中把巴黎解放的功劳完全归功于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这使巴顿感到极大的安慰和满足,他颇有感慨地说:“我真是善有善报。如果不是有人横加阻拦,我本来是可以拿下这座城市的。” 第十章  最后的战斗 诺曼底战役结束后,根据战局的发展,盟军领导人决定,迅速跨过塞纳河,义无返顾地穷追猛打,直捣德国法西斯老巢。 蒙哥马利主张渡过塞纳河后,采取“一路突击”战略,由他统率4个集团军,向东北方向一路出击,歼灭加莱地区的德国守军,在比利时建立庞大的机场网,夺取安特卫普和鹿特丹,摧毁德国的导弹发射场,占领鲁尔工业区,直捣柏林。 布莱德雷则提出“两路突击”的战略,即蒙哥马利率两个集团军按原定路线从北翼进军,由美军向他提供部分地面部队和空中支援。布莱德雷率两个集团军从阿登山南麓进军。两军在“西墙”或莱茵河会合后,继续向德国腹地发起最后的总攻。 作为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的艾森豪威尔从实战维护盟军团结的目的出发,对两种主张作了调和,即:派美团第1集团军和李奇微的第18空降军支援他向北突击,并在燃料方面给以优先供应;巴顿的第3集团军在南路进军,目的是对蒙哥马利进行配合策应。 第3集团军受领的具体任务是:从塞纳河边的桥 头阵地出发,沿巴黎向东的两条公路干线继续追击,目标是梅斯—斯特拉斯堡一线。 8月26日,第3集团军从默伦和特鲁瓦开始行动了。第3天,巴顿部队在蒂耶里堡和沙隆渡过马恩河,大踏步地进入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区。但是,部队的燃料和物资供应的缺乏日益严重。 8月29日晚,巴顿的先头部队在他的带领下冲过了凡尔登,距离梅斯只有36英里,距离萨尔河70英里,从那里到莱茵河只有100英里。 8月30日,巴顿在得到盟军后勤供给的可怜的32万加仑汽油后,指挥部队向莱茵河冲去。 遗憾的是,第3集团军的汽油很快点滴不剩。31日下午,部队全部停止了前进。 在最高司令部的限制和缺乏燃料的困扰下,巴顿部队在9月份的头5天中进展十分缓慢,从而失去了大踏步前进,一举歼敌的良机。就在这期间,德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体系,使盟军将面临着更加艰苦激烈的战斗。 9月4日,艾森豪威尔终于给巴顿开了绿灯,命令他恢复对萨尔河“西墙”的进攻,然后向法兰克福挺进。 巴顿第3集团军现在面对的是默兹河以东的洛林地区,对手是冯诺拜尔斯道夫特将军指挥的德国第 1集团军。此人是一员沙场老将,以坚韧凶悍著称。近几天,他利用巴顿停滞不前之机,用7个师和1个装甲旅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配备了强大的火力网。由于距鲁尔工业区不远,后勤供应也十分便利。这里是整个德军防线中最坚固的地段。 9月5日拂晓,巴顿命令第3集团军发起猛烈进攻。但是,巴顿很快就发现,第3集团军已经不能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随心所欲地迅猛前进了,德军已开始进行有组织地殊死抵抗。 巴顿的部署是由第12军打先锋,越过摩泽尔河,占领南锡并准备继续进军曼海姆和莱茵河。 经过两天激战,参加战斗的步兵80师和第7装甲师无尺寸之功,未能渡过摩泽尔河。 第三天,德军甚至反守为攻,占领了马尔巴什。在梅斯、多尔诺等地,第11步兵师和第7装甲师则被敌人猛烈的炮火压制在各自的阵地上。 直至12日,第7装甲师终于渡过摩泽尔河,进入阿纳维尔的桥头阵地;第80师在迪厄卢阿强渡成功;第4装甲师则扩大了南锡以南的洛雷桥头阵地。 此时,由于第3集团军的猛烈进攻,把大批德军吸引到了这一地区。第1集团军则乘机突破了“西墙”进入德国境内。 9月19日,第3集团军在友邻部队辉煌战绩的 2激励下,发起了强大攻势,打算突破“西墙”防线,攻占沃尔姆斯。尽管受到德军的顽强阻击,但还是取得了稳步的进展。至25日,左翼的第20军越过了摩泽尔河,距梅斯仅5英里;第12军已经占领了南锡,并向河东岸推进。 就在第3集团军又一次要大步前进的时候,盟军最高司领部鉴于部队面临着后勤系统完全崩溃的危险,无法再发动全面攻势,因此决定:在安特卫普港启用之前,物资优先供应给北路的第21集团军群和第1集团军,第3集团军则转入防御,直至供应条件许可时再发动新的攻势。 接到这一命令,巴顿感到十分沮丧,他和他的部队就像笼中困兽一样焦躁不安。巴顿对部队官兵强调指出 :“由于面临着严重的供应问题,第3集团军奉命在战场上采取守势。成功地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特别注意:1、我军的作战态势的改变必须对敌人严格保密,以牵制住更多的敌人。2、控制一条合适的出击地带,以便恢复攻势时可以迅速行动。”“我们只不过是在等待信号,以恢复我们对敌人的进攻。” 1944年10月18日,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布鲁塞尔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艾森豪威尔将军传达了下一步的作战任务:第1集团军于11月初从亚琛发起进攻,突破敌莱茵河防御;第9集团军保护其 右翼,向北发展,与从奈梅亭向东南推进的蒙哥马利的集团军群汇合;而后,第9集团军向北,第1集团军向南,包围鲁尔;第3集团军的任务是,在后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沃尔姆斯和美因兹之间渡过莱茵河。 巴顿对部队官兵进行了战斗动员,他慷慨激昂地说 :“莱茵河距此有132英里,如果我们这支部队能够勇猛凶狠地展开进攻,迅速插入‘西墙’后敌军防御空虚的地点,那么,战争在我们到达莱茵河之前就结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进攻时,要拿出拚命的劲头来,前进,前进,再前进 !” 第3集团军的进攻定于11月8日进行。清晨5时,400门大炮同时向敌阵地猛烈轰击,火光映红了天际,大地剧烈地颤抖。炮火准备过后,担任主攻的第90师很快打过摩泽尔河,突破了工事坚固的柯尼希斯马克尔地区和马奇诺防线。 第10装甲师紧随步兵的先头突击部队,一路向北推进。6时,第12军也开始从萨尔直接挺进,第80师的3个步兵团在北翼齐头并进一马当先。 上午10时,盟军数百架轰炸机飞临上空,对敌阵地实施狂轰滥炸。刹那间,地动山摇、惊心动魄。随后,装甲部队以迅猛之势向敌军扑去。巴顿见状兴奋得大喊大叫:“我他妈的简直要为德国人感到悲哀!” 当天下午,所有部队均顺利到达预定目标。 11月22日,敌军自诩为“坚不可摧”的要塞——梅斯在巴顿的猛烈攻势下投降了。该要塞自1301年的数百年来第一次被强攻占领,它充分显示了第3集团军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 在此后的战斗中,巴顿指挥部队克服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自然条件以及德军的殊死顽抗,缓慢而稳步地向前推进。12月8日,他们攻占了德里安堡垒群。到12月中旬,将德军从摩泽尔河、尼德河和萨尔河三个牢固的防御阵地赶走,终于突破了“西墙”,控制了德国的重要工业区——萨尔盆地,并牵制了大批德军,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北路的主攻。 由于气候、地理条件以及物资补给方面的限制,加之德军的顽强抵抗,盟军第1和第3集团军在突破“西墙”的战争中进展极其缓慢。使得希特勒赢得了集结重兵的宝贵时间,决定于12月17日在阿登发动突然性的强烈反攻。 阿登山区是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巴顿第3集团军的接合部,有80英里宽,但只有米德尔顿缺编的第8军把守,兵力十分薄弱。 17日凌晨5时30分,德军2000门大炮一齐向第8军阵地疯狂轰击,随后,两个装甲集团军,13个步兵团组成的第7集团军共20万兵力,潮水般向毫 5无防备的美军第8军汹涌而来。第8军立时阵脚大乱,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 第8军的告急电报纷至沓来! 12月19日,在凡尔登布莱德雷的司令部里举行了高级军事会议,由艾森豪威尔主持。决定对德军南翼迅速发动反击。从第3集团军抽出3个师,加上第8军共6个师的兵力,由巴顿统一组织指挥这一行动,其主旨是在北部堵住战线上出现的巨大的缺口。 在巴顿的指挥下,第3集团军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只用了3天时间,战线的转移工作顺利完成,把一支几十万的部队,从萨尔地区快速调往阿登山区,实现了战线由南向北的全面转移。 巴顿将作战重点集中在巴斯托涅。这是一个不足4000人口的平凡小镇,但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有7条公路在这里汇合,是阿登南部的交通要冲。盟军控制了它,就能破坏德军的补给系统,从而牵制住大量德军。 12月22日晨6时,进攻开始。第3军在军长米利金指挥下,迎着暴风雪大踏步前进;左翼第4装甲师和右翼的第26师也十分顺利,各前进了十几英里;第80师则攻占了梅尔齐希。 为了争夺巴斯托涅,德军不断发动围攻,但占驻该地的美军顽强坚守,始终屹立在德军的突出部上, 成为德军大举进攻范围内的一个坚固支撑点,使其不敢贸然向美军纵深发动大的攻势。 1945年元旦来临了。巴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的战斗的一年到来,他命令:第3集团军的各炮兵部队在午夜12时用最猛烈的炮火向敌军持续炮击25分钟。辞旧迎新的炮声停息后,巴顿和第3集团军的全体将士听到了德军阵地传来的阵阵凄惨的哭叫声。 随着美军的胜利前进,战场形势迅速好转。到元月中旬,巴顿已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德军的进攻已是强弩之末,围歼敌军的时刻已经来到。元月16日,巴顿命令部队从南北两路全速向赫法利策推进,拦腰斩断德军的突出部,在赫法利策会师。23日,美军攻占圣维特。27日,第3集团军的前锋已抵达乌尔河。29日,巴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阿登战役以美军的彻底胜利而结束。 阿登战役给德军以惨重的打击,但希特勒决不会就此认输,他们在莱茵河西岸仍有85个师的兵力,肯定要与盟军在莱茵河背水决一死战。于是,艾森豪威尔决定,再发动一次大的战役,全线出击,给德军以致命的打击。 艾森豪威尔所草拟的“作战计划大纲”的基本点是:消灭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以西的敌人,以鲁尔北面 为主攻点,强渡莱茵河。整个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向莱茵河进军;第二阶段是打到莱茵以及更远的地方去,蒙哥马利的进军路线是从鲁尔以北的下莱茵省进入德国北部平原。布莱德雷则向美因兹—法兰克福地区作辅助性进攻,与苏军会师。 临战之前,艾森豪威尔又对计划做了调整:命令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集中力量发动攻势,夺取从奈梅亨到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西岸地区。在这一阶段,第1集团军改归布莱德雷指挥,其任务是占领鲁尔大坝,同时保护第9集团军的南翼。当第9集团军抵达莱茵河之后,第1集团军立即向科隆进攻,占领该城后向南推进,切断莱茵河西岸敌人的退路。按照这个作战方案,巴顿的第3集团军又被搁置起来。 巴顿对于上司的安排极度不满,他决心违抗命令,自行其事。他对部下公布说 :“让我们美军呆在这里袖手旁观,这是一种愚蠢而又不光彩的结束战争的办法。先生们,我们是决不会干愚蠢和不光彩的事情的。” 布莱德雷非常体谅巴顿的心情,他默许巴顿在艾佛尔正面发动攻势,以阻止敌人向北撤退。在此过程中,巴顿将可以突破摩泽尔河西岸西格费里德的防御,向基尔河推进。如果蒙哥马利觉察到这一行动并加以干涉的话,就说这一作战是“进攻性的防御行动”。 2月6日,进攻开始,第7军向基尔河渐渐逼近, 第20军肃清了萨尔河与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人。12日,第8军清除了莱茵河西岸的残敌。 在前方,特里尔城挡住了巴顿的去路。特里尔是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要地,兵力雄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巴顿决心一口吞掉这只拦路虎,但苦于兵力不足。为此,他特地前往巴黎,从艾森豪威尔的作战部长布尔那里借调了第10装甲师,与第94师配合,以期能在萨尔河与摩泽尔河之间的三角地带打开一个突破口。 2月21日,在第8军前线,第90师攻克了5座城镇和几十个村庄;第7军前线,第80师歼灭了奥尔河与盖伊河之间“西墙”防线的敌军,攻克了3座城镇;在第20军前线,第10师清除了5个地区的守敌,推进到萨尔河—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最后一个目标,而后向东北攻占萨尔堡,一直扫荡到萨尔河畔,攻占了几座城镇。 从22日开始,巴顿部队发动了空前猛烈的攻势,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他们肃清了萨尔河—摩泽尔河三角地带的敌军,攻克萨尔堡,在萨尔河对岸建立起一系列桥头阵地,特里尔已是孤城一座。 巴顿命令部队快速奔袭,拿下特里尔。28日,第10装甲师穿过危机四伏的雷区,冒着德军的猛烈炮火,迅速前进。3月1日上午,部队攻入城郊,下午 破城而入。当天夜里,全城德军即被扫荡殆尽。 与此同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已在巴顿的心目中酝酿成熟——进攻克科布伦茨的法尔茨。为此,巴顿又使用心计以花言巧语从艾森豪威尔那里借来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 有9个师的德军部队在摩泽尔河以东的洪斯吕山一带仓促地建立起一道防线,但为时已晚。 巴顿催动大军如饿虎扑食般向敌人猛压过去。很快,第4装甲师在克科布伦茨南面渡过了摩泽尔河,打破了敌军的后方阵地;第12军紧随其后围住了克科布伦茨城内的敌军; 第20军的装甲部队突破“西墙”防线;杀向莱茵河的第7集团军也攻破“西墙”防线,向北推进。德军立即乱作一团,只得边打边撤。美军装甲部队从3个方向向德军发起猛烈冲击,把他们像赶羊群一样往东赶往莱茵河。巴顿又命令第19战术空军队的轰炸机全部出动,对拥挤在狭路上的逃亡之敌进行无情地轰炸,步兵随后穷追猛打。结果,两个集团军的德军大部被歼,并有8万余人被俘。3月18日,克科布伦茨落入美军之手。 3月21日,第3集团军马不停蹄地高速向莱茵河挺进,一路上抢占要道和渡口,肃清德军守卫部队。次日,已经实现对莱茵河以西德军的合围。这一天,俘获德军1万余人,表明强渡莱茵河的时机已经成熟 了。 巴顿决定抓住良机,一鼓作气,抢在蒙哥马利之前紧急攻渡莱茵河。22日晚上11时,第5师两个营率先渡河,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到23日拂晓,该师已有6个营顺利抵达对岸,继而,全师全部渡河成功。 巴顿喜不自胜,将这一喜讯用电话报告给了布莱德雷 :“布莱德雷,快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渡过了莱茵河!今天德军企图摧毁我们的浮桥,让我们打死了33个。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第3集团军在蒙哥马利尚未渡河之前就渡过去了。” 1945年3月24日早晨,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巴顿一身戎装,精神饱满,在埃迪、科德曼等人的陪同下,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了浮桥,向莱茵河对岸大步迈过去。当走到浮桥中段时,他停了下来,朝河中吐了一口唾沫,以表示对德国法西斯的轻蔑。 比蒙哥马利早24小时渡过莱茵河,是巴顿军事生涯的顶点。他所指挥的大规模的激烈战役就此结束了。接下来是蔚为壮观的大踏步前进,与其说是追击溃不成军的敌人,倒不如说是享受胜利进军的喜悦和骄傲。 最后打败纳粹德国的计划是在3月下旬的莱茵贝格会议上提出的。由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制订了被 称为“布莱德雷计划”的方案。其基本点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全部、干净、彻底地歼灭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力量,然后转入对日作战。根据这个计划,第3集团军的任务是迅速穿过德国中部,直抵易北河畔与苏军会师。 在随后的日子里,巴顿部队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疾驰猛进。4月10日,第3集团军向穆尔德河进军。装甲部队则越过了埃尔福特、魏玛、耶拿和格拉,攻至克姆尼茨。 这时,巴顿获悉,他被授予四星上将军街,这使他颇感欣慰。 4月20日,巴顿开始转向南方发动新的战役,他的目标是迅速穿越德国,抢在苏军之前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两天后,沿着阿尔特米尔河、多瑙河和伊萨尔河一线推进,很快就肃清了沿线的德军。5月2日,第80师到达萨因河,并攻占了德国的“圣城”——希特勒的故乡布劳瑙。5月4日,攻占林茨。同日,最高司令部指示巴顿向捷克斯洛伐克进军。 5月5日,捷克的爱国武装力量自己解放了布拉格。正当巴顿准备夺取该城之际,最高司令部断然下令:第3集团军立即停止前进。原因是布拉格处在美军占领区的界线之外。根据盟国的商定,布拉格属于苏联红军占领的范围。 1945年5月6日,是巴顿第3集团军战斗的最后一天,他已得知,德军将于第2天无条件投降。对于巴顿来说,战争实际上已经结束了。此时,他突然感到一阵空前的孤独和疲劳。 5月10日,巴顿发出了停止战斗的第98号命令。 巴顿及其第3集团军在整个西线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281天的战斗中,它保持了直线距离100多英里宽的进攻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多英里,占领了81522平方英里土地,解放了13万座城镇和村庄,其中大中城市27座。伤敌386万余人,毙敌15万人,俘虏95万余人,共计1486万余人。在解放欧洲的伟大斗争中,巴顿的军事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第十一章  遭车祸将星殒落 1945年5月7日凌晨2时41分,德国政府代表在盟军最高司令部的作战室里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的战事结束了。 巴顿不由产生一种严重的失落感,百无聊赖之中,他返回美国,进行短期休假。 回国后,巴顿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被淹没在鲜花、彩带、掌声和欢呼声中。他应邀到各地演讲。然而,不妙的是,他的演讲充满杀气,鼓动人们继续备战,放弃和平麻痹思想。他的情绪和言词与当时国内刚刚获得和平安宁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激起了广泛的厌恶和反感,使其形象大受损伤。 不久,巴顿被委任为驻巴伐利亚军事行政长官。 巴顿是一个军人,他对政治既不喜欢更不精通。由于他出身显贵和受到的教育,虽然对共产主义等问题一窍不通,但他从内心深处是反对共产主义的,对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苏联抱有一种天生的敌意。他认为苏联红军是一群具有最严格、最无情纪律的“乌合之众”。 他甚至宣称,自由世界与苏联之间的战争势所难免,盟军应该趁苏联未做好准备之前发动进攻。 正是由于巴顿的政治观点极其保守,加上他那骄纵的性格,所以在以后的外交场合和社会活动中出现了不少纰漏,甚至发生了严重的错误,给他的晚年带来了许多麻烦和困扰,并最终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9月28日,艾森豪威尔召见巴顿,在长达4个小时的谈话之后,艾森豪威尔宣布:解除巴顿第3集团军司令的职务。 为了顾及这位战争英雄的面子,最高司令部给了巴顿一个较为体面的台阶,任命其为第15集团军司令。这个所谓的集团军只不过是一支由后勤人员组成的“服务部队”。 巴顿的军事战斗生活走到了终点。 10月7日,巴顿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与第3集团军告别,在告别仪式上,面对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官兵们,巴顿满眼泪花,发表了真诚热情的告别演说: “特拉斯科特将军、军官们,士兵们: 一切好事都有尽头。到目前为止,我所经历过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荣幸地指挥过第3集团军。……我们共同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战斗精神,但是如果没有各专业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和后勤供应,仅凭美国人的英勇善战,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此集合的官兵们,你们是集团军的战斗人员、管 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代表。请接受我的衷心祝贺,祝贺你们的勇敢和忠于职守的献身精神,并且热诚地感谢你们的忠贞不渝。……我相信你们今后在特拉斯科特将军的领导下,会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再见吧,愿上帝保佑你们 !” 1945年11月,巴顿在虚无缥渺的神秘气氛中迎来了自己60岁的生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想到我最后领取军饷的时刻已经过去,使我感到十分悲伤。但是,对于上帝赐给我的机会,我至少已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一切。” 12月9日早上,巴顿在盖伊少将等人的陪同下,乘坐上等兵霍勒斯伍德林驾驶的轿车去莱因法尔茨地区的施佩耶尔附近打猎。 途中,他们去参观一座废墟。由于天气寒冷,下山时,巴顿坐到了前排位置,以便让加热器和马达的热气暖暖冰冷的双脚。 离开废墟后,轿车拐上38号公路,在一个检查站被一名宪兵拦了下来。照例检查了他们的证件。 然后,巴顿又重新回到了后排座位。汽车继续在曼姆郊外凯菲尔特10英里长的公路上行驶。 当他们来到铁路交叉处时,恰恰一列长长的货车正要通过,路口闪着红色信号灯,巴顿乘坐的卡迪莱克轿车缓缓地停了下来。同时,一辆大型军用卡车和 一辆宪兵的吉普车也停在了道口,一同等待信号灯停止闪耀和栅栏升起。 上午11点45分,火车终于过去了,栅栏门升了起来,车辆开始移动。 巴顿乘坐的轿车还在铁轨上摇摆着往前驶,大卡车突然往左边来了个急转弯,两车碰在了一起,一桩著名的车祸发生了。 “我的脖子受了伤,中尉。” 巴顿对巴巴拉斯抱怨说。他的头重重地撞在车隔板的钢架上,伤口大量出血,满脸都是血污。 一辆救护车正好路过这里,25分钟以后,他们将伤势沉重的巴顿送到了海德尔堡郊外第7集团军的新基地医院。 小乔治S巴顿将军到达目的地后,住进了他最后居住的家。 经医生检查的结果是:第3颈椎单纯性骨折,第4颈椎后部错位,第3颈椎以下完全瘫痪。病危,预后不定。 12月12日,美国陆军医疗团派出了最好的医生R格伦斯珀林博士,偕同巴顿夫人比阿特丽丝女士乘坐艾森豪威尔指派的专机来到医院,治疗和看护巴顿。当妻子迈入病房时,巴顿面带感激的微笑望着她亲切地说 :“比,恐怕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了。” 医护人员竭尽全力挽救巴顿的生命,巴顿积极配合,他以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和伤痛作顽强的斗争。为了宽慰妻子和身边的医护人员,他幽默地称这是“最后一次壮烈的战斗”。 由于伤势过重,救治无效。 1945年12月21日下午5时49分,巴顿停止呼吸,告别战斗的人生。世界军事天地一颗闪亮的明星殒落了。 第二天,巴顿将军的遗体安放在赖因纳尔别墅供人凭吊。世界各家报纸都在头版头条报道 :“巴顿将军长眠不醒,溘然逝世。” 慰问电和唁电像雪片似地飞来,其中包括英国陆军元帅亚力山大子爵、波兰军事使团团长S科潘斯基中将以及蒙哥马利元帅等人发来的唁电。 士兵们川流不息地前来凭吊这位杰出的指挥官,缅怀他的过去,含泪向遗体告别。 圣诞节前一天,12月一个浓雾迷漫的早晨,在细雨濛濛中,巴顿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的美军坟场中,与5076位第3集团军的英雄官兵们长眠在十字架和大卫王之星下面。 坟头矗立着一个并不显眼的十字架,浮雕金属板上的四星下面镌刻着最简约的墓志铭: 乔治S巴顿 第3集团军上将  军号02605 一支12人的小仪仗队同时举起他们手中的来福枪,齐射三响,枪声在卢森堡的群山之间久久回荡。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